一、句式
我看得出你感觉____,
是因为_____,
你希望_____。
二、在使用共情句式最难的难点在哪里呢?
1、首先需要我们找准孩子的感受
2?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的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的,然后我们需要教会他们:行为是另外一回事。
3、感到生气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跟写作业或者打人没关系
4、也因此,我们要找准孩子的感受,大人自己也需要认识到情绪,那么首先,我们需要从找自己的感受开始
5、我们常常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找不准自己的感受。常常容易把想法和感受混在一块。比如:难受,愤怒,开心,兴奋,沮丧,气馁等等都属于感受;再比如:我觉得他不听我说的,我觉得这事情跟我想象得不一样,都是自己的想法
6、所以,在课堂上,常常问大家,你的感受是什么时,容易混淆。这其实也是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因为咱们从小感受就不被接纳和认可,不允许哭,不允许生气等等
7、认可孩子的感受,是建立情感连接的最佳方式之一,一旦孩子们的感受被认可时,他们就会比较容易或者说有机会平静下来。也就更容易考虑新的信念和行为
8、这也就印证了那句“感觉好才做得好”。就像咱们认识大脑盖子一样,我们不是要我们永远不打开大脑盖子,而是对我们的大脑盖子有意识,这才是转变的开始。
三、咱们再看看如何找“原因”。
1、这个“原因”咱们要找的是“孩子相信的原因”,而不是自己认为的原因。
2、再就是“孩子的愿望”,而不是我们大人的希望[憨笑]
3、德雷克斯说: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未能完成某个目标时,我们一定要避免任何暗示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的言语或行为。
4、我们需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以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处理这些感受。
5、同时,我们不需要替孩子解决,不要试图解救他或者劝他放弃自己的感受。例如,桓桓会在不开心时表达:我讨厌你,我不爱你。我会告诉他:你可以讨厌我,不过这不影响我爱你!相信孩子有能力自我修复
6、允许孩子“受苦”,不意味着你在放弃他们,承认他们的感受,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从生活的起起伏伏中学习的安全环境。
四、有一个关于共情的经典测试:设想你的孩子特别贪玩,喜欢到处乱跑。星期天,你带他到公园玩耍。可是刚刚到达,他一转身就不见了。你找了一上午,不见踪迹,一直找到黄昏。正在最着急的时候,看见有人牵着你的孩子走过来了,请问,此时你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常见的答案有这些:
1.“你跑哪里去了?”
这是在责怪、质问。
2.“不是告诉你不要到处乱跑吗?”
这是在讲道理、责怪。
3.“啪啪两耳光打了再说。”
这是在发泄愤怒。
4.“我会抱住他哭,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是在触动悲伤等情绪。
以上答案的人,都没有做到换位体验。
真正有共情能力的人,会站在小孩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小孩丢了大半天,他的情绪和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处理:首先是恐惧、焦虑,所以,家长要想与小孩共情,首先要安抚他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大人可以先抱住小孩,说一些安慰他的话,比如“孩子,找不到爸爸(妈妈)吓坏了吧,我也一直在找你,可把我急坏了!来抱抱,别怕!”
错误:不少人的共情之所以效果不佳,就是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将共情当作息事宁人的工具,他们的唯一目的只是想让孩子停止哭泣。
说明:任何的共情都在于与孩子连接,只要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共情就成功了一大半[憨笑]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也就不至于无所顾忌了[微笑]
恨不得孩子马上停止哭闹的家长,虽然嘴上在共情:“宝贝生气了。你很难过对不对。”但是,心底却一分钟都忍受不了孩子的哭泣。
(孩子具有天然的觉察力,家长的任何不耐烦,孩子都是能感受得到的)
怎么做?如果没有准备好,不要急着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有时候,就算什么都不用说,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和抱抱他就好。
这样能给孩子自己处理的空间,也给了自己厘清情感和思路的时间。
重要提示:共情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在事件发生的当下重复很多次,孩子才会渐渐平复。
对于大人来说,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
事实上:很多时候,并不是说你想要跟孩子共情,靠想一想就可以做到的。
毕竟我们和孩子是各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和各自真实的感受,了解彼此的“感受”是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练习。
所以,找“感受”特别特别的重要
与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对孩子情绪的一次解码。一次又一次的准确解码,将拼接成孩子心理世界的全景地图。
对孩子受伤的感情来说,父母有效的共情无疑是一味急救药。
如果家长能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内心的失望,孩子往往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复习过内容:鼓励,大脑盖子,有限选择,积极赞停,特殊时光,日常惯例表,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