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送走六年(3)班,又接了个六年(2)班,才熟悉没多久,似乎一眨眼,就又过去了半年。
第二学期的第一次作文,给了学生几个选题,其中有一个是《某某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改到小奇时,他写的是我,只有两三百字,形同二三年级。
小奇在班级里属于不怎么爱学习的孩子,第一学期有时会没写作业,大概之前几年也是没少让任课老师操心吧。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相处,小奇会在这篇《语文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里写些什么呢?他对我又会有怎么样的想法呢?请看下文:
语文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
文\小奇
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在采用硬(应)式教育,让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只有小部分的人用特殊方式让孩子学习进步而又没有学习压力。杨老师就是小部分人之一。
杨老师教得非常好,对我们也和蔼可亲,做错事情罚的(得)还很轻。有时候我学习不好就觉得特别对不起他,特别想让自己学习进步,把学习成果给他看。比如:有时候我和同学上课吵架,杨老师按情况让犯错的同学做上下蹲,从此以后我上课都没有和同学吵架;有时候,我没有写作业,杨老师只 是说了我几句后让我补上去,我马上就开始补作业,以后写完作业才出去玩,当然是除了忘掉的。
这就是我们和蔼可亲的杨老师。
细看了这篇短文之后,我感到既意外,又欢喜。
我知道小奇所讲的“杨老师教得非常好”,多数是指我在教这班学生怎么学习和考试的同时,更多地从心灵入手,告诉他们人生的作为与意义。有了这个基础与前提,即便我同样对小奇有过批评与处罚,他反而从中体会到了我的有理有节、有情有义,觉得我这个老师是“和蔼可亲”的。
说得通俗一点,“传道”才更容易让孩子增长智慧,明辨是非,通情达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这孩子变得比较懂事啦”。只有把“传道”这个根本放在教育的首位,才能使“授业解惑”的平台更为扎实牢固,才能使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枝枝叶叶长得更为繁茂。
所以,对小奇这类学生,更要“先得其心”。所以,小奇才会说:“有时候我学习不好就觉得特别对不起他,特别想让自己学习进步,把学习成果给他看。”——字里行间透露出小奇的愧疚与感恩,特别让我欣慰与感动。要是其他老师也遇到类似的情景,我相信,多数会和我一样的感触吧。
当我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讲文学、讲历史、讲名人、讲信仰、讲心理与性情、讲待人处事、讲原生态家庭的早期影响等等,并推荐相关的文章、书籍与视频音频时,多数学生就会从反复刷题与考试的梦魇中,醒了过来,似乎是恍然大悟、又惊又喜的状态——其实,这才是“读书”与“学习”的一种美好样子,至少是比较靠近真正的身心成长。但,这要求教师必须坚持阅读与学习,并以此为乐,功夫在“课堂”与“教案”之外,不然就难以“上课”了。虽然我也仅是跋涉在这种努力的途中,但是,我会一直牢记这个理念,并践行之。
现在的孩子难教,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多数的学校和教师最多只停留在“授业解惑”的层面,而忽视或不屑于“传道”,甚或有些学校和教师自身对“道”不甚了了,再加上学校群体没有读书的导向与氛围,教师个人没有读书的兴趣与习惯,尤其可悲可叹的是,又时常被教育界某些“假大空”的环境与行为所操控、所洗脑,致使学校和教师很容易落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陷阱里无法自拔。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线教师更是身不由己,能凭良心不去“愚人”已是幸甚,哪还有能力和机会去真正地“育人”呀,自然就把“刷题考试、考试刷题”作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是最为方便与稳妥的。
对孩子的教育,本应从家庭和父母开始,然而,时代的普遍问题是,如今的父母也正是之前几十年学校教育的结果,克隆一般多数是不重视或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使其形同虚设。所以,有作为的学校和教师应当对此起到“引导”和“补救”的作用。但是,由于上文所述的诸多原因,致使当前的教育,只会是普遍的“应试教学”,老师哪怕都不读书都不学习,照常可以吃老本,临时抱佛脚在晚上看看教案和参考书,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把课文教得风生水起,把问题讲得天花乱坠,或者怀中暗揣标准答案,把一张张试卷分析得条条是道、无懈可击。如此这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三,这期间漫长的十二年,和“真正读书明理悟性,并付之于实践”有关的,少之又少。有些学生考试时常得高分,可以在纸面上把“人物精神”“为人品质”“伟大理想”等等答得和参考答案如出一辙,或如同复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可能是个自私自利、性格偏执、缺乏承担的人。当然,有一部分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也将逐渐发现学校和教育的某些虚假与粉饰。难怪在此环境和氛围下接受教育的多数孩子,读书学习的快乐与兴趣越来越少。因为,此“读书学习”,已非彼读书学习,仅是貌似读书学习而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根基,是命脉,是亘古不变的传承,是男女老少都可以也应该去学习和体悟的。但是,切不可认为在校读书和受教育,就能有人在“传之以道”,其实,如今的各级学校早已演变成了一个载体和媒介,仅提供“传道”的可能性罢了。看看当前基础教育的广大师生们,有多少是真正走在传承和学习“道”的通途上呢?要知道,当前某些高学历高智商的学者和官员,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却去做了诸如“杀人越货”“奸淫暗算”等伤天害理的事,而几千年来,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不识字的人却不缺乏为人之“道”,过着平凡却平安的生活——这说明“传道”并不一定要靠学校、靠文字,很多时候是靠“口口相传”和“身体力行”来实现的。
回到前文,当我再读小奇的这篇作文时,我又读出了他所表露的淡淡的快乐感,这实在是弥足珍贵。我情不自禁在其文后写下这样的批语:
“这篇作文很朴实,情真实切。你的心意,让老师感动!其实你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当你用心去做时,同样出色!就像这篇作文,让老师由衷欣赏,不是因为你表扬老师,而是因为你的自我觉察与反思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