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就不多做介绍了。这篇文学与书法双绝的作品,想必都比较熟悉。
这篇临作是2016年丙申所临。纸张是比较普通的瓦灰色的水纹纸。呈现出一种淡淡的蓝色。毛笔应是小号的王羲之手札。《兰亭序》是很多人相临而不敢临,或通常多单字临习的作品。当时写此篇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尺幅四尺对开写横幅。因为一直写不小,前三行字临了一遍又一遍,“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而对于这篇来说,一行则是定调之机。且楷书成分偏重,需注重行气的连贯,揉几张纸是在所难免的。字呢是越写越熟,到后边多了行书的东西,会越顺手。不要格子的目的便是不想受束缚,想按照原贴的形势来写,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所以原帖中涂涂抹抹的地方,以及印章(当然不是原印内容,只是形制相同)的位置都基本一致。不过人并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人,不可能一模一样的,原帖前疏后密。而我的就略显均匀了,且节奏感上则滞缓许多。
后来也是自己装裱的。手法稚嫩,幸哉,保住作品。如今看来,还是耐看的,也比较喜欢。算是临习多年终于有个通篇的整体作品了,现在写,估计也没以前那么认真的。
后来研一行书课,老师不要全临,重在广采、博取。依据原帖中的字创作出字呢新的字来,也算是传统的集字方法。根据偏旁部首重新组字。临帖不能把字帖临死了,能入能出,即能临像,还要学会运用。创作上也不是死守原贴而想着脱化,写出高风格,写出新水平。
学习方法:重组(两个原帖的字组成新字)
目的就是像,动作慢是自然。
我的导师书房里挂着一张《兰亭序》,他总给我们说,兰亭序奥妙无穷,其中的字组、单字都写的恰到好处,让我们学习。《兰亭序》就好像是一杯清茶,需要慢慢品味。我跟随其后,宿舍床上也挂了一幅,一是我也特别喜欢,我也慢慢品味;二呢作为王氏家族的一员,书法传到我们这一代,定要发扬光大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