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毛姆源于《月亮与六便士》,但仅限于能够把毛姆与其对上号。再识毛姆,便是《面纱》,不再是如初识那般潦草。
《面纱》,一部用深刻的洞察力与犀利的穿透力解剖人生,以平实无奇的语词、中规中矩的句子,以及平易亲切的语调来映射人生的经典之作。
遇上《面纱》的我,搜寻起它的背景,这是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游历中国,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而写成的。它是以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与中国内地某城市为故事背景的,其中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极为丰富的。
女主凯蒂,生长在上世纪初的英国,作为姐妹俩中外貌条件更加优越的她,背负着母亲平生的夙愿,活跃在所谓的上流社交圈,时刻为觅得如意郎君准备着。事与愿违,在求婚者中,无人能在地位和财富方面令她称心如意,眼光过于高的她错过了青春年华,在匆忙慌乱中嫁给了瓦尔特。瓦尔特的求婚令她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太过于直白,但她尴尬的处境不允许她过多的思考与拒绝,于是她便随着瓦尔特去往中国香港,即便她不爱瓦尔特。
《面纱》的最前面的几章不难看出是倒叙的手法,开篇便是凯蒂在家偷情的情节,偷偷摸摸的地下情无疑是要时刻警惕着的,但凯蒂与查理的肆无忌惮,最终还是被瓦尔特知道了。虽然瓦尔特并没有当即揭发他们,但当他与凯蒂对话时,不难看出他对凯蒂的隐忍,直至他对凯蒂摊牌,给出凯蒂两个选择:一是跟随他前往霍乱之地,二是让查理与其现任妻子离婚,并与她结婚。凯蒂一心想着和查理在一起,只不过,出乎她意料的是查理听到她要他与现任妻子离婚后的反应:平时对她甜言蜜语的查理变了脸色,他从没想过娶凯蒂,他要保全他自己的地位。他甚至建议凯蒂接受丈夫的要求去瘟疫肆虐的湄潭府,只为了自己脱身,摆脱麻烦。她隐隐约约悟出了瓦尔特的良苦用心,她看清了查理的冷漠无情,看清了他的自私自利,也看清了他的谎话连篇、欺诈成性的本来面目。凯蒂没有其他选择,踏上了去往湄潭府的路程。
凯蒂在瘟疫泛滥的湄潭府,她看到了修女们对孩子对将死之人的无私奉献,对生命的尊重与虔诚。每天穿梭在生与死的边缘,看到路边乞丐毫无尊严地死去,自己内心的怨恨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她的内心有了很大变化,她希望得到丈夫的原谅,不希望他用自己的错误来惩罚来折磨他自己,也折磨她。然而一切都是无法预料的,凯蒂怀孕了,然而她不知道是不是瓦尔特的孩子。这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落到瓦尔特的身上,让原本沉重不堪的他更加潦倒。最终瓦尔特沾染霍乱,离世了,留下了那句“最后死掉的却是狗”。最后,凯蒂获得了救赎,不再怨恨瓦尔特也不再沉迷于查理的爱。
灵魂获得自由的凯蒂返回伦敦,在遭受母亲病逝后,最终决心跟随父亲离开伦敦开始新生活。
凯蒂人格的升华,在故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查理的自私自利让凯蒂认识到人心的险恶无常;湄潭府的所见所闻,让凯蒂逐渐理解道的意义;瓦尔特的离世,让凯蒂放下了所谓的情欲;母亲的离世,冲击着她的内心,意识到以前的愚蠢和无知。一个个情节展开又落幕,让她看淡自身虚荣及愚蠢,在生死面前,唯有寻求人格自身的宁静才能拯救自己。最后的最后,凯蒂决定踏上新的征途,给自己和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她想要用博大的爱抚养她长大,教会她一个女人应有的品格。
面纱掩盖下的浮华是虚无,没有任何意义。但当真正揭开面纱后,你会发现面纱下并不完全是浮华,也有可能是人性的救赎。
无论是什么样的出身,无论世俗的观念如何,女人的幸福不能仅仅来自于男人,相比之下,女人自身精神的独立和坚强更加具有支撑力。只有真正懂得爱与被爱的真谛,才会享受到超乎一切认知的幸福,并走向通往内心安宁平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