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十七八岁時,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全家人都已沉沉入睡,我在家中外屋临时搭的小床上正准备入睡時,見我妈悄悄来到我床前说你还不睡?我再叮嘱你几句,在单位要好好学习先不要交什么朋友,大几岁再考慮吧!等等等等,我连忙点头答应。稍停,抬头问我妈:您别生气,您那怎会儿怎么同意嫁進陈家?進來就当后妈?只見我妈略一迟疑,轻轻叹了口气,悄悄说都没親妈啦,谁给你做住哪?说完无奈的摇了摇头,又给我掖了掖被角,慢慢走进里屋,我在那怔了好久好久,也没缓过神來,震惊!刹意!我妈没親妈?怎么可能?我长这么大都没听说过?那孙家姥姥是?我妈怎么长大的⋯…混沌中什么问题都在那漠糊着!躺在床上,翻來复去,一夜无眠!一一一一后來的很多年里,只要一想到这事,我的眼泪就在眼眶中打转,有時我一回家就总找没旁人在的机会和我妈聊上几句,长辈中(如琴娘)有時话赶话提到孙家旧事也从三言二语中听出点事……你妈命苦啊!真不容易啊等等!我也大概知道了一些事情的原委。
我母亲的娘家是牛亍一孙姓大家族,是个祖辈积德行善.乐行好施的书香门第人家。
我母亲姓孫名崇怀。出生于牛街沙栏胡同一书香门第,家境较殷实的家庭。姥爷(孙又銘)曾做过满洲國的文官(为此母亲在文革中遭不白之寃批判定为汉奸的女儿,文革后才平反)。姥爷孙又铭非常重視文化知识的学习,非常注重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教书育人,兴办回族学堂。比较开明的姥爷也将两个女儿送进女子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因而母亲在那个较封建,相对闭塞的社会环境中(1926年前后)也是从小学一直升到中学,努力学习着各种文化知识,那時的母亲是怀揣着梦想的少女,立志要成为职业女姓,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
但理想和現实总是不如意的,难以遇料 的家庭变故使一切美好都成为了泡影。她自己的親生母親姓马名君洁。24岁嫁入孙家,生养三女一子(崇怀,崇珂,崇烈,崇瑩),而烈.瑩,皆未匝岁死(摘自孙又銘自书日记)。1935年 在她不到十岁時母亲就因病去世,此后她只能和小她2岁的妹妹在奶奶照料下相依为伴,隔了一年多,她爸爸又娶了唐山师范毕业的一女姓为妻,这就是她的第二位妈妈。新娘迊娶进门時,家中奶奶婆就看出此女身带病态,果不其然,她在孫家只呆了一年,第二年回唐山娘家养病,不幸病逝。也沒能留下一儿半女。可我妈一直记得她,说她有文化, 性格温順,和我妈相处的像是姐俩,平時常常辅导姐妺俩读书写字,关系很温馨很融恰。只是相处的時间太短啦!这日子又过了一年,(1931年)第三位妈妈进了门。这是北京一王姓人家女子,毛筆小楷书法堪有功底。这第三位妈妈果然不负重望,转年(1932年)就生下一子,这就是我舅舅孫崇苑.全家长辈终于长长舒了口气,我 们这支有后啦!其后全家平平安安又过了几年。可常言道:好景不长,祸不单行,先是家中老人奶奶年老病逝,不久十几岁的妹妹(孫崇柯)因牙痛病耽误又进而引发心脏出了毛病,也不久病逝,怀着我小姨(孫崇葆)的三姥姥精心伺候着连遭不幸打击的姥爷,可就在小姨出生前三个月,妈妈的父亲(孫又铭)这一家之主的男人也走啦!全家顺间崩塌,孫家真是踫到了连阴雨,几年来连遭恶运,也不知得罪了 上天那个神,这么走背字!这時的我母亲在家里连连出事后已孤苦可怜,形单影只,眼淚都流干啦!连个说知心话的親人都没有啦,真不知今后如何?没办法,只能同三姥姥一同支撑照頋着这个家,虽说是第三个后妈可那又如何?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能去那儿 ?连一个親人都沒有真是可忴,孤单, 甚至是绝望!没有人关心她的安危,按道理应该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啦,但旡人頋及,只是让她照頋小孩,操持家务 ,母亲也只能默默忍受着命运带给她的一切,含淚在繁忙的家 务操劳中试图忘记心中的哀伤!也只有在一天劳累后,天黑了,夜沉了,身边的一切都安静下來時,狐独的做在床边,在属于自己的一小片天地里,看看自己喜欢的小说,在书中,在夢中,流着淚想着失去的親人们,想着自己迷茫的未來!不知命运将会带她到何方?……!
这一晃几年过去啦,我母亲也在这寄人离下的家中渐渐长大。成了一个错过最佳结婚年龄的老姑娘!写到这里我真为我妈的凄苦命运 叫屈!大哭……! 俗佸讲:无巧不成书。往往事情的反转让人意想不到。母亲的老姑娘待嫁 状态恰巧被正为姑爷事煩心的尹家老太太知晓啦;这尹家老太太我们称她为尹姥姥,她们家祖上是做珠宝古玩生意的,家境相当殷实。回族中,门当户对的人家那時很讲究联姻换親。陈家的女儿嫁入尹家做儿媳(如我们的陈德茹娘),尹家女儿嫁进陈家做儿媳(如陈娟英生母尹家姑娘,陈德志第一个媳妇),但她很不幸,因生陈娟英落下病,孩子刚过满月就去世啦,身后丢下三个孩子(陈耀英,陈佩英<5岁時因病去世〉,和刚出生的陈娟英),尹家姥姥看着没妈的小孩及年青的姑爷(当时我父親陈德志还不到30岁)很心焦很无奈,恰巧和孫、陈两 家又都是親戚关係,于是蒙生想把两愁合一好的想法,一段時间的搓合后,就有了父親和母亲二人的姻缘。
细细回想:我毌親踫到我父親那也真是双方命运的转折。因为他们俩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同样在养母(或后妈)身边长大;同样在较年青時就经受过失去至親的痛苦;同样是正直,善良,能忍能曲,少 言寡语的性格,同样渴望有个知疼知热.互相体贴的知心人,用現在的婚姻覌念看,他们不属于互补型而是相似型,是一种冥冥之中上天的有意搓合,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伴一生,经过了多少沟沟坎坎的磨合,这漫长的路,长之又长,远之又远啊。
记得我二十岁左右一次冒然打开了家中的红硬木大衣柜,里面什么宝贝都有.我只是悄悄扫了一眼,什么也不敢动,在抽屉里看到一个日记本, 翻看了一页,是我妈的字迹,是她的早年日记,字里行间写了新婚后的事,还带着一丝新娘子的羞怯,我不敢再看下去了……,后來每想到这篇日记 ,我都能从中感受到我妈新婚的愉悦心情及对今后幸福生活的期侍。現在看,我母亲应该说还是幸福的。虽然要当后妈,要侍俸老婆婆,要照顾丈夫要生儿育女,但, 她有了一个家 。这对那个年代的女人来讲非常的重要。终于不用寄人篱下的过日子啦!终于有了可依靠的家啦!有了个虽然有点大男子主义,但老实,善良可托付终生的男人,累点苦点都不算什么。这,就是一个女人的最终归宿!
人们都常言道:家庭中最难相处的就是婆媳关係。最不好当的是后妈。但我们家应该算是个例外。这要归结于我们家的三位长辈。正因为这三位长辈的有点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对世间酸甜苦辣的感受,使他们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一切,面对俗世的七言八咀,用現代语言讲:他们。抗压能力强!我奶奶和我爹多年相处虽不是親生但反而親如母子,而母亲与后妈相处了很多年深之:要用一颗温柔的善良的心,去温暖失去母爱的孩子。对前后几个孩子都是平等对待,往往对继女的关心爱护超过自己的親生子女。关係处的真是親如一家,我姐姐(陈娟英)一谈到母親就非常有感情的说:妈(指我妈)就是我親妈。可見真是親如一家。
但一家人天天相处,在一个锅里吃饭,那么多年,那有锅不踫勺子的!磨擦,拌咀,小吵是会有的,这在寻常百姓家太正常不过啦,可在我们家就不行,又何况旁边三姑六姨天天叮着这房人,吧不得我们吵的分崩离析,天翻地复。奶奶明白,我父親明白,母親也明白。记得一件小事:五几年那会儿,恰逢九月一日开学,姐姐早早起來,穿一身新的兰色列宁装(双排扣,可扎腰带),脚上是白边黑面扣绊鞋;我也是一身兰色列宁装,白边黑面扣绊鞋,一人一个兰色布面,四周镶白牙边的双背帶学生包,显得我们很干净整洁,高高兴兴去上学啦!只見母亲在一旁努力挣着一双带血丝的眼晴,连忙点头,舒心的看着这一切,我心里明白:这书包是头天晚上忙完家务事后,母亲用手摇缝纫机赶制出來的,记得当我从梦中迷迷糊糊醒來時,就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父親在一旁压着布边,母亲一手摇机器把手,一手按着白布边,边走边推,当時已夜深人静啦,他们在为我们明天开学赶制新书包!早当我们俩个身穿学生装跑去上学時,院子里站着的,从屋里透过窗子看到的各屋长辈们谁也没有说话!一視同人,非親非疏!而这,只是多年中所发生的许多相似事情的一点点插曲!我们这三位长辈正是在那些有的,没有的,闲言秽语
及敲边鼓中黙默生活着!三位长辈都属于少言寡语的人,我们惹不起,可躲得起,不与之争辩,关起门过自己家的小日子,吃馒头,吃窩头都可以,听老人讲日本時期混合面都吃过,经过几十年 , 硬是酸甜苦辣都给杠下來啦,我们一一仍是一家人。这是我们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小辈遵敬孝顺长辈,长辈为人父母,处处做 表率!合合气气,齐乐融融!父母言传身教,耐心,周到的侍俸奶奶,我们孩子们也有样学样,時時孝敬,奶奶活到九十九岁高龄,无疾而终!这是老奶奶的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