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话: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类的奇迹金字塔、长城等等都不是一天建成的,高效能的人生更有赖于每一个高效能的行为积累,如果你只是偶尔高效一次,势必不能称为高效能人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下简称《高效能》)里,作者在书的开头就强调:像人类第一次登月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地球引力一样,“习惯也一样有极大的引力”!
毫无疑问,我们都追求高效能的人生,但是要摆脱“做事拖沓、缺乏耐心、吹毛求疵”等不良习惯,仅凭一时冲动做个决定、只做一点点改变是不够的,“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而一旦摆脱旧习惯的引力,我们的人生就会像阿波罗号一样迎来广阔的新天地。
第二句话: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问题所在。
《高效能》作者史蒂芬是这样讲的:人们羡慕别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等好事的时候,一般人会立刻这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教我一些技巧吧。”
这反映出普通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其实他们真正想问的是“有没有能快速让我脱离现状、摆脱痛苦的诀窍?”
而这种所谓快速的方法,类似于阿司匹林、麻醉剂一样,实际效果是只能缓解一时之痛,治标不治本。
关于这句话,我还想到另外一个角度的例子。大家都很看重金钱,时髦的说法是“追求财富自由”。赚钱之道,开源节流并重,而开源的意义又大于节流。但是有一些人却陷入穷人思维,过于强调“省钱”。
省钱,的确可以帮你积攒一些积蓄,问题是,省钱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吗?在北上广这样大城市的普通上班族,如果每月就5k,交掉房租水电费饭费交通费,能剩下多少钱?剩1k也是节省的了,看看日渐飙升的物价和通货膨胀率,就这1k的价值也会越来越缩水。
30年前万元户就是成功人士,如果万元户不吃不喝留着那一万元到现在,购买力缩水应该有上千倍了吧。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真正让他痛心的应该是他的劳动价值的缩水。
金钱可以节省,有些跟金钱投资有一定相关的东西是不能“节省”的,比如需要你投资的亲情、爱情、友谊。
财富自由的关键,永远是开源而非节流。更何况,我们还要投资自己升级自己的能力和包装,才能更好地开源。
第三句话: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我们追求高效能人生,明确这里“效能”的定义就至关重要。史蒂芬引用伊索寓言中鹅生金蛋的故事说明“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故事如下:
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了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于是他天天捡金蛋变成了富翁,但他很贪婪,每天捡一个金蛋没法满足他了,终于有一天忍不住把鹅杀死了,想把鹅肚子里的金蛋都拿出来,结果他只得到了一枚还没成型的金蛋,而鹅死了,他再也没有金蛋可取了。
金蛋,是“产出”,鹅,是“产能”。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只看重“产出”,忽视了“产能”,结果必然不会高效,因为这两个要素是相互依存、平衡而生的。
比如一些公司为了绩效,一味催促员工加班,却忽视了员工的福祉,员工没动力不幸福,这家公司最终也不会有好的成绩。一些家庭的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好,一味地责骂他多读书、不许看电视什么的,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感觉不被理解,可能就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叛逆,效果也不会好。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
第四句话: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
史蒂芬指出,“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有天壤之别,尤其加上聪明才智,差距就更大了”。
他还提出了,两个圈“关注圈”和“影响圈”。关注圈内的事情,都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但是关注圈里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能力范围。可以掌控的这些可以形成一个人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地人专注“影响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从而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成长。消极被动的人却往往只盯着“关注圈”里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比如他人的弱点、环境问题等,错误的焦点产生消极能量,结果造成个人的影响圈日益缩小。
史蒂芬说:“我们可以改变习惯、手段和看法,而这些都属于影响圈范围”。
一个总说“如果我挣更多的钱就可以……”、“如果我学历更高……”、“如果他态度好点……”的人,采取的是“由外及内”的思维模式,这样“把外在环境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积极的做法是“由内而外”,关注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从自身努力,先把自己变得更有创造力和影响力,再去施加影响,才能改变环境、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第一遍读完《高效能人士》提炼出的最具影响力的4句话,以及一些阐释,希望对你追求高效能人生有所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