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俞敏洪大学4年读了800本书,到了自己身上,每年读52本书都如此煎熬。有时傲娇地不想读那些不过脑袋胡诌的书,但是过脑袋的书自己的脑袋又有点跟不上,总是充满着纠结和矛盾。
第一次听说程浩是在“厉哥”的公众号,当时很多知乎的大神们在悼念这样一个积极乐观的男生,“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我觉得这是对他一生很好的概括。
对于一个坚强的人来说,同情是一种侮辱,所以我一直很讨厌说,“你别难过,你这种伤痛我懂”,我只想说,你又不是他,你怎么可能懂?即使两个人同时被子弹打中,都有可能因为受伤的位置不同而痛感不同。所以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安慰就是不要说废话,默默地陪伴,让她知道无论怎样,在身边一直有个朋友默默地支持。话永远是多说无益。
这本书集合了程浩的很多文章,包括一些他口述的内容。作者在幼儿园时期就游走于国内各大医院,打过的针,吃过的要,遭过的罪不计其数,二十年间收到许多病危通知书,但一直坚持着。他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大部分都来自于网络,所以他更加珍惜在网上和网友们交流互动的机会。他算不上一个知乎大神,但是确实是知乎上非常受人尊敬的人。
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
这是全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理解这是一种无可奈何地豁达,找到了一种思路来安慰自己。也许有的人天生就心宽,从容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但我想大部分人,还是要找一种“借口”来麻痹自己,接受自己看似并不平坦的命运。
之前心情不错的时候看不进去这种书,因为我尊敬作者,不会悲天悯人地去赞美他多乐观。当自己真正遇到很多困难和难关的时候,这种书确实是很好的疗伤药。当悲伤的时候,不是要去看一部可以捧怀的喜剧,而是要看一部比悲伤更悲伤的悲剧,明白自己还没有走到最惨的极端。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所以我做事儿的时候更多关注可能遇到的问题,我的思路是好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呈现方式我都可以接受,而我想着要把可能出现的隐患尽可能的避免。但是这种思路很打击那些刚刚看到希望的人,我清楚的记着当我提出一些可能的问题时,很多人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有时候我都讨厌我自己。
人总会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时纠结和痛苦,但人生就是面临无数个选择的过程。在大学里考虑过如何在工作后有尊严地生活,而工作后才知道自己只能没羞没臊地活着。生活,这个词太高雅。离开大学,好像身上包裹的最后一层伪装被瞬间剥离了,我成为一无是处的个体,所有的信心和信念都要重新建立。
在读书笔记里发了这么一堆牢骚然后我要自暴自弃么?当然不是啊,该干嘛干嘛去,只有晚上才有胡思乱想地时间,白天那么多正事儿该做,哪有闲工夫装B,犯傻发牢骚!
程浩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