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有人分析道德经,用理性逻辑推导,判断道德经里的文章之间必然产生矛盾,我感觉道德经这样的书,大概并不能全然用理性思维判断,正如人性无法用数学公式表达一样。梁簌溟的爸爸梁济自杀前最后一句话问他:这个世界会好么?梁簌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济因为清亡初几年,民国体制下人却不遵守传统道德而失望,于是决心舍生成仁。可他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是,世界的转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即使历史有循环,现代的进程仍是不可逆转的,现代社会大体上总比一百年前好的多了。
现代社会的法制体系,越来越健全了,各个方面,明细规则,涵盖的行为越来越完善,人渐渐可以#法无禁止即可行#,不用担心事后追究审判。遵守道德行事,必然是在法律规定之内的,而法律也应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部分,成为人的通识知识。
道德经成文的年代,法制过于简单粗暴,既不符合社会常识,也不顾念人性,只有强者当道,普通民众受恶而不敢言,唯有容忍。道德经中总是出现的慈、不敢为天下先,既为强权肆意下的人,提供了一个生存的方法论,也隐晦地指出事物的转换路径,世间的事物,总是呈现了朴素的辩证状态,强的会转为弱的,弱的也会积为强的,则强势者不用总是傲气凌人,弱势者也不用自慢。当现代社会的法制体系越来越健全的,只按道德经字面意思的内容,自然是可以在法制社会里自如转圜。
法律条文过多,可能也会产生繁琐的感觉,事事都生硬遵守,则或许无法快速前行。则可以用道德经里的融通,确定法律规定范围,在规定范围内寻求最快达到目的的途径。
在现代法制社会,不论道如何高尚,德如何慈悲,都不能突破法律界限。即使法律判例可以考虑人情,仍然要以维持法律条文的权威性为先,而对明确突破法律界限的行为予以严惩。一旦违法,只能受法律制裁,谁也没有例外,这是现代社会和一百年以前最为清晰地区别了。技术的发达,令违法行为的识别率越来越高,即使是若干年前的行为,一旦被识别判定,仍需要接受制裁。违法的后果日趋严重,则社会确会一天一天往好里去了。
法律规章清晰而明确,道德经便不必引领道德,而可以真正作为闲余时的消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