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立秋之夜》有感

读《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之《立秋之夜》(1925),作者郁达夫。

黝黑的天,狂猛的风。马路上黄沙漫卷。店铺已关门。

有两人默默地走在马路上。一个穿夏布洋服,一个穿白稠长衫。两人原来是朋友。穿洋服的是访同乡后归来,穿长衫的是见将赴美同志后归来。他俩在路上相遇。二人均是失业者。

走了很久,两人才有了对话。“你上哪里去?”两人互问,却不答。

之后两人走到电车站点,停了一会儿,没上车。末班电车开走了。穿长衫的问:“你为什么不乘了这电车回去?”穿洋服的不答。

两人继续走。

到了一个三岔路口。穿洋服地问穿长衫的,“你为什么不进这岔路回去?”

穿长衫的不答。

两人继续走。

夜已深了。他们的影子溶入了黑夜。

三岔路口,风卷起黄沙,呼呼地响。而后来了辆汽车,又卷起黄沙。

这是立秋的晚上。


《立秋之夜》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勾勒出一幅凄惨悲凉的图景,文中有很多象征或隐喻。

据说该文是郁达夫1923年所写。那时,他失业,生活的压力使他感到忧郁和绝望,曾想过要去俄国做劳工,因故未成行。可见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个人生活经历和心境密切相关。

文章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立秋的夜晚,穿洋服和穿长衫的两位失业者,在街头相遇,冷漠地走,默默地走,两人相熟却已陌生。夜冷,人疏,生活迷茫和前途不确定,也不知走向何处。

该文语言简洁,干净,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觉得有几点可借鉴学习的。

环境营造特好。

黝黑的天,狂猛的大风,卷起的黄沙,稀少的人,关闭的店铺,减弱的路灯。两个人默默行走在街上。简单几句话勾勒出压抑、沉闷的环境。

到结尾时,两人融入夜色中。三岔路口狂风再起,黄沙卷起。

好像这两个熟悉又陌生的人似乎来过,又没来过。

对话简洁且缺失回答。

文中只有四句话,且是有问而没有回答。专门查了一下,这种有问无答,能引发深沉思考。文中的提问,对方没有用语言回答,却能看到有行动。可以理解为通过行动回答了,身体很诚实。为什么不坐电车?没有回答,径直走过去。为什么不走三岔路?迷茫地走过。

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两人,一个穿洋装,一个穿长衫,代表两类人。穿洋装的去见同乡,穿长衫的去送别好友去美国。而今,不管是穿洋装,穿长衫的,都是失业人。在冷漠的夜色中,两人都一样没钱,都一样迷茫。

文中有大量象征或隐喻。

立秋,季节的转换,也是心境和生活的转变。黝黑的天,内心迷茫和不稳定。星星如棋子,无法掌握,任人摆布。大风呜呜作响,动荡不安。黄沙,社会恶劣混乱。减弱的灯,衰退,希望破灭。关闭的店铺,经济萧条,停滞。末班车,错过最后的机会。三岔口,复杂而未知。人营被夜色吞没,丧失了希望,身份模糊,社会的忽视。

此夜,立秋之夜,悲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黝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地散布在那里。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呜呜地响。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断。汽车过处,或天风...
    睆雯阅读 3,130评论 0 8
  • 黝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地散布在那里。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呜呜地响。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断。汽车过处,或天风...
    简书茶馆叶老板阅读 6,982评论 1 21
  • 《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第五篇,郁达夫所作的《立秋之夜》。 这篇微小说的场景为凄惨的秋夜,主角为两个失业的人,作者通过...
    海泩阅读 4,494评论 3 62
  • 前言:话说,人闲来无事,就会翻起曾经的故事看看。想来自打怀孕生子以来,就没在认真的旅行过一次。对于一个曾经就喜欢四...
    精灵狂奔阅读 1,371评论 1 1
  • 文/羊君小二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这是周五晚上的一节必修课,同时也是这学期的最后一节课,...
    羊君小二阅读 6,009评论 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