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0年5月12日,周二,晴,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568天。
今天翻阅小孩的资料,无意中找到一张小孩读一年级时大约是母亲节期间学校发的调查表,调查表的标题是"妈妈的秘密你知道多少?"上面有一项内容是"你知道最令妈妈生气的事是什么吗?"
我看到小孩写的答案是:"不勤劳(那时她还没有学会写这两个字,用的是拼音)"。
即使是三年以后的今天,看到孩子写的这个答案,我还是会忍不住轻声一笑:知母莫如女。培养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一直是我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在我家做饭菜的弟子,作为指导员,我不断要求弟子们在家做家务)。
为什么我会把培养一个勤劳的爱劳动的孩子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呢?
请看美国的哈佛大学做的关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从不做家务的孩子各方面的成就对比跟踪调查。这个调查一共持续了20年。结果发现,不做家务的小孩,长大之后的失业率高出喜欢做家务小孩的15倍。不做家务的比常常做家务的犯罪率高出10倍。只顾着读书,不用做家务的,他的平均收入比爱做家务的少20%。当然,离婚率跟心理疾病的罹患率,不做家务的相对比较高。研究发现,不做家务的孩子跟做家务的来比,没有哪一样是更好的;而花了时间去做家务、为家里分担义务的孩子,没有哪一项是比较差的。
为什么不做家务的孩子跟做家务的孩子差别会如此之大呢?
最近我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里面说到主人公孙少安从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去山里砍柴。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他的第1堂主课就是劳动。这个6岁的孩子砍回来的柴,母亲舍不得把它烧掉,而把它一起码在院子里。惹得村子里的人都对着他的父母夸赞这个孩子长大了一定是个爱劳动的人。城里人夸孩子夸学习,乡里人夸孩子夸劳动。这使得孙少安的父母非常的骄傲,而这个6岁的孩子自己呢?“他也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劳动给人带来的荣耀。”
这本书里还说到孙少安的妹妹兰香。“她刚4岁的时候,就缠着让父亲给她编了一个小框框,整天挽在胳膊上,开始在院子外边的土坡下蹒跚着拾柴火;拾满了一筐筐,她就提回来倒在灶火疙瘩里,然后又跑出去拾。尽管她一天拾的柴火,只够她妈烧两灶火,但她心里挺高兴——因为这两灶柴是她拾回来的”。
这,大概就是劳动带给一个孩子的感觉,不管这个孩子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还是贫穷家庭的孩子。劳动带给一个孩子的感觉跟他的家庭经济状况无关: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而不是多余的人,更不是无用的人。哪怕这个孩子还只有4岁。他都会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开心和高兴的感觉,会觉得荣耀,有成就感,有价值感。而成就感和价值感会给人带来尊严。
而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有尊严的活着,都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个最基本心理需求的人,未来发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才会更少。
这是培养爱劳动的孩子的心理学根据。
而从哲学上说,也是如此。
当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体贴他人关爱他人善解人意,能跟别人同情和共理的社会人,按照大教育家卢梭的说法,单纯的说教,讲道理是最没有用的教育方式。要让一个孩子懂得一个道理,最好的方法是让那个孩子去实践。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苦,还有什么方式比让他亲自去劳动,去冬天的时候在洗碗池里洗碗,去亲自洗自己的袜子和短裤,出远门时整理自己的箱子,在外旅行时,不管多苦多累都要背自己的包……通过这些,不用我们做父母的有任何的唠叨,他自然而然会知道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他自然而然更容易懂得父母,孝顺父母,同时也珍惜社会上其他人尤其是将来他自己组建家庭时的爱人所付出的劳动,学会好好的跟别人相处。
其实,一个孩子不仅会通过劳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提高他的情商,更可以发展他的大脑,提高他的智商。我们都知道,人的身和心是一体的。所谓心灵手巧,当我们的手能巧妙的做一些事情,我们的心也会更有智慧的灵光。比如,我们都知道,孩子一岁多以后,我们都要让他自己拿勺子吃饭,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锻炼他用筷子吃饭。用勺子用筷子吃饭会使得孩子的大脑更发达。
同样的,哪怕是简单的洗一双袜子,洗家里的碗都会有无数的方法可供选择。前面一段时间我读到一本书上说,洗碗的方法竟然有250多种。一个孩子,当他面对一大堆碗筷时,究竟用多少度的热水?用怎样的力度?先洗碗还是先洗筷?先把油擦干净,还是直接放到水里冲?直接用手洗还是用洗碗巾洗?怎么样在放碗筷的时候不至于打烂碗?怎么样对碗筷进行排列组合能够把碗筷整整齐齐放好?……这一切都需要孩子在头脑里细细的盘算。而这个过程,就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做事情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不紊的能力。而这些,也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贝贝从小就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两岁丢垃圾,三岁洗自己吃饭的碗,4岁开始洗自己的袜子和短裤,6岁洗全家人吃饭的碗。到现在10岁,周末的时候,不用我说,会把吃饭的碗洗得干干净净。尤其是中午的时候,我吃完饭就会上床睡觉。她负责收碗洗碗,还要把灶台和洗碗池清洗得干干净净。每次出门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她自己收拾。跟我一起在外面旅行,不管再苦再累,她的背包永远是她自己背,她的旅行箱她自己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就像她自己说的,我跟我妈妈是伙伴关系,是战友关系,是朋友关系。我不是我妈妈的负担。我自己的生活我能自己负责。
这样的亲子关系,联系很紧密,但是,双方又都很轻松。作为母女,我们并肩前行,互相给予力量,给予对方最深情的陪伴,但又相互独立。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经常听见家长跟我说,他们的孩子没有责任感,在家里一人伸手饭来张口。有些20多岁了还不愿意工作,大学毕业了在家里啃老。
我说,要是您能在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培养起孩子劳动的习惯就好了。
当然,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想改变一切都来得及。就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所有家长都牢记,作为劳动者,我们也要以把我们的孩子培养为劳动者作为我们教育的最大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从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开始,而是,从他是一个人的时候就要开始。哪怕是他一岁,给我们递一张纸巾,一个遥控器,那也是劳动。
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就得从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
行动起来吧,家长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