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散 “缺陷阴霾”,引领孩子重塑阳光心态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如同置身于自我认知的迷雾之中,过度关注自身的缺陷,被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紧紧缠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自身形象、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关注度急剧上升,在与他人的频繁比较中,很容易放大自身的不足,进而陷入心理困境。这种过度关注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阻碍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作为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敏锐察觉并有效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萱是我班上一名初二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她对自己的容貌非常在意,觉得自己的眼睛太小,鼻子不够挺,皮肤也不够白皙。这种对自身外貌缺陷的过度关注,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在课堂上,她总是低着头,不敢与老师对视,生怕老师和同学们会注意到她的 “缺点”。课间休息时,她也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默默地看着其他同学玩耍,不敢主动加入他们的活动。有一次,学校组织文艺表演,萱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原本是可以参与的,但她因为觉得自己外貌不够出众,担心在舞台上会被别人嘲笑,最终放弃了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与萱的多次谈心,我了解到她的家庭环境对她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萱的妈妈是个非常注重外貌的人,经常在萱面前抱怨自己的外貌不足,还会对萱的外貌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这让萱从小就对自己的外貌格外关注,并且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

  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帮助萱识别她脑海中那些关于自己外貌缺陷的负面思维,比如 “我的眼睛太小,别人都觉得我不好看”“我长得这么丑,没有人会喜欢我” 等。通过引导她记录这些负面想法出现的情境和频率,让她意识到这些思维模式对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针对萱的负面思维,我和她一起进行分析和挑战。例如,对于 “我的眼睛太小,别人都觉得我不好看” 这个想法,我引导她思考是否有证据支持这个观点。萱仔细回忆后发现,其实并没有同学因为她眼睛小而嘲笑过她,而且还有同学夸过她的眼睛很有神。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萱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往往是不合理的,是自己过度想象和夸大了自身的缺陷。

  在挑战负面思维的基础上,帮助萱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鼓励她关注自己外貌的优点,比如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皮肤很细腻等。同时,引导她认识到外貌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内在品质和能力上。通过每天写下自己的三个优点并大声读出来的方式,逐渐增强萱的自信心。同时,开展以 “接纳自我” 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互动环节,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组织 “优点大轰炸” 游戏,让每个学生轮流站在中间,其他同学说出他的优点。萱在这个游戏中,听到了同学们对她善良、勤奋、有耐心等优点的肯定,这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被欣赏的地方。

  在团体辅导中,鼓励学生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萱在听到其他同学也有类似对自身缺陷的困扰时,她感到自己不再孤单,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防备。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和交流,萱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支持和理解,这对她的心理状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要及时与萱的家长进行沟通,向他们反馈萱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心理状态。同时,向家长解释过度关注外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建议家长改变对萱外貌的评价方式,多关注孩子的内在品质和优点,给予她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例如,萱的妈妈在了解情况后,开始不再在小萱面前抱怨外貌问题,而是经常夸赞萱在学习上的努力和进步,这让萱在家里也能感受到积极的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和干预,萱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在课堂上,她开始主动举手发言,眼神中也多了一份自信。课间休息时,她会主动和同学们一起聊天、玩耍,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萱对自己的外貌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度关注,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外貌,更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内在品质。在这个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认知、行为、情感等多个层面入手,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帮助过度关注自身缺陷的孩子走出心理困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爱去陪伴、用专业知识去引导,就一定能够让这些孩子拨云见日,重新拥抱阳光灿烂的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