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病种急救流程的事磕磕绊绊开始了,紧接着一件事,立刻拉紧了安南县医院急诊的弦。
十多天前,安南人老黄正在上海某工地上拌沙浆,老家来电话,说他的妻子女儿在邻居家吃蘑菇中了毒。
30岁的老黄是安南县村民,有2个孩子。今年过完年,为了多挣点钱,他去上海做泥瓦工。妻子在安南县与和朋友二家人租住在一个三室二厅,陪二个女儿读书。
晚上,朋友家人采了一些蘑菇,邀请他们一家人来吃饭。妻子带着两个女儿过去,她和10岁多的大女儿吃了蘑菇,小女儿没吃。没想到,晚上她和大女儿就开始上吐下泻。
急诊科接到报警电话时,已是第二天早上,:母女两人已神志不清,出诊人员诊断为“毒蕈中毒,马上开放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注射阿托品,地塞米松。
三天后,一起吃饭的2家人里,已有人因中毒而死,此时老黄妻子已苏醒,但仍在重症监护室治疗。
大女儿因病情较重,被紧急送往洛州市中心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诊断书显示,毒蕈中毒并多脏器功能障碍(肝、心、脑、凝血、消化道);低血糖。
面对这一幕,在转运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大女儿时,一向坚强的老黄落泪了:“现在两个人每天治疗费要一万多,几天已经花了近10万,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借了十多万外债,我也没法去打工了,这可怎么办呢?”
老黄一家人的不幸得到了有心人的援助,在林洋将情况上报给医院工会后,工会马主席亲自募捐,筹得了几万元善款,将其交给老黄作为女儿的住院费。
老黄妻子的住院费,院方也全部减免了。
而毒蕈中毒事件己引起省卫计委重视,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全省上下务必做好毒覃中毒的早期识别和诊治。
安南县医院准备马上做一期面对老百姓的节目,对毒覃的品种与症状识别及早期救治做些科普宣传。
所谓毒蕈中毒,也就是毒蘑菇,安南县地处山区,当地老百姓有上山采食蘑菇的习惯,但毒蘑菇在我国已知多达100多种,能致死的达30多种,常有老百姓因此发病,甚至死亡。
毒蕈中毒防治的知识宣传,也着实落在了陶主任与林洋身上。
以往老百姓眼中的毒蘑菇,不外乎认为颜色新鲜,但事实上大部分毒蕈,颜色并不鲜亮,只能从其有菌盖,菌环,菌托三者来进行鉴别。
而老黄妻子与女儿可能食用的是俗称的‘“白毒伞”,学名致命鹅膏菌,白色,菌体幼时成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有剧毒,在新鲜的蘑菇中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白毒伞”中毒潜伏期长达24小时,一般为8~10小时。人误食后主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之后,部分病人会进入“假愈期”,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但其实毒素已被肠道吸收,逐渐侵害脏器。短暂的“假愈期”之后,病人会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受损。
常见毒蘑菇中毒类型有分别是急性肝肾衰竭,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横纹肌溶解、光过敏性皮炎型。
中毒初期主要是催吐,洗胃越早越好,导泻与灌肠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而“白毒伞”中毒采用中西结合创新疗法效果较好,除了就诊在6小时内采用洗胃外,活性炭懒, 护肝,中药口服,血液净化结合可改进治疗效果。
老黄的女儿采用的就是这种治疗方式,前两天老黄给林洋打电话,一个劲地感谢她,说是治疗情况一天比一天好,人已经醒过来了。
其实这一切全靠马主席倾力帮忙,有一个好工会主席,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啊!林洋感慨万分。
节目上电视台插出后,引起了安南县老百姓的高度重视,上山采蘑菇的人明显减少了,而“白毒伞”的识别更是广为人知,菌环及菌托两者皆有是其标志。
多管齐下,毒蘑菇的事终于告一段落,没有再出现类似病人,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口气。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老黄的女儿已经转入了普通病房,老婆也康复出院了。
经此一事,林洋觉得公众急救知识宣传非常非常重要,可临床工作这么忙,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节约人力物力,又让公众得以知晓呢?
这一难题,又给林洋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