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奎吾,日本著名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人物,这些人物不尽相同,冷峻、温暖、凄苦、治愈的。我一直以为这样高产的作家,一定会有一个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青春岁月,比如学霸的设定。
但其实他的青春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般——晃荡。
他在封面上写“我把青少年时期所有快乐的部分写成了《我的晃荡的青春》”
那些所有快乐的部分,和每个青春期的孩子的快乐一样。他是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上着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他讨厌读书,自以为是最聪明的,只要期末时努努力就可以混过考试,犯错时想着怎么耍小聪明骗过父母。
他实在不是个好学生,他做不到像那些头悬梁 锥刺股的学生一样发奋图强,也不像那些喝酒打架的后进生一样一身痞气。初中时他进了远近闻名的坏学校,唯一的愿望是四肢健全的毕业。他就是那种中规中矩,不好不坏,不需要主角光环,也不会惨得活不下去的那种人。
这其实也是很多普通人的青春啊。普通到我们回忆青春岁月时,实在也找不到许多标志性的事件,就这样真实又松散的度过了我们的青春。
东野奎吾坦诚:他晃荡的青春并不是现在孩子们的理想榜样,这本书的真意在于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天赋。
罗振宇在他的《逻辑思维》里面说到
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是努力把关于这个世界已知的知识,恨不得一股脑填进孩子的脑袋。如果仅仅以这个为教育目的,人在知识记忆和计算速度上连一部手机都比不上。人最大的价值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所以如果一成不变的照着书中那样去做,我想这“晃荡的青春”究竟是要失去意义,结果也必然很糟糕。最重要的是,在这段青春中你能自由发挥天赋,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持续努力。
东野奎吾在书中用大量篇幅阐述到自己如何痛恨读书。甚至不禁发问“为什么世上会有这种东西呢?我咬牙切齿。”
但却在高中时期看完姐姐的那本《阿基米德借刀杀人》后,对推理小说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自己也尝试着写推理小说。
他高考失败,复读一年,在复读班里,也是最快乐的少年,他进了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电子专业,唯一能找到的理由竟然是“未来很可能是电脑的世界”,他也徘徊在各种社团做着看起来没多大意义的事。
我觉得他最终成为“东野奎吾”,不在于和许多普普通通的人一样拥有的“晃荡的青春”,在于他在那段岁月里,“晃荡”着做了许多自己想要做的事,积累了众多挫折与失败的经验,继而学会了勇敢尝试任何事情。
也许他自己都未曾料到,多少年之后,他这个与文学一点不挂钩的人会成为一个日本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
像他这样长大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未必会取得世俗所认为的成功,但估计也不会在回顾一生时觉得后悔,哪怕失败可能占据了大部分的生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野奎吾在描写自己这段青春时,是那么丰富真实、晃晃悠悠,让人看得轻松自然、笑出声来,直至在这样的尽兴中流下眼泪。
再也没有比这更棒的事情了。
书的末尾,他在面临就业时写到:【其实我们并不是“看上去好像很无能”,而是真的很无能,所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可当事人却没这份自知之明】
而后,他进了大公司,告诉自己:“犯傻就此为止了,今后一定要认真的生活。”
未曾想到,他再次犯傻夹着尾巴逃出了公司。
你看,所谓“晃荡的青春”,哪有什么安分可言?
这个时代好像特别流行忧伤的青春,每个人都在青春期渴望着被人拯救。可青春就是由一个一个捣乱、奇妙甚至无聊的日子构成的啊,我们在这段时光里晃荡着晃荡着就长大了。
惟愿每一个少年,都能自由的晃荡青春,并且在这样的晃荡中,开出一朵花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