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学开车的时候,倒车的时候心里最没谱,于是每次把车倒进车库时,我会停下来看。先看看倒车镜里的情形,再下车看车与墙的实际距离。慢慢的,我不用下车也知道车与墙的实际距离,能轻松地把车倒进车库。
这就是练习的作用。没有人会否定练习的作用。
这样的方式用在学生学习中,被叫做题海战术。很多人都讨厌题海战术。
为什么大家都认可练习的作用,却讨厌和反对题海战术呢?
第一个原因是人们把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联系在一起。
死记硬背备受诟病,其原因在于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浅表的,属于机械记忆。它只能解答特定问题,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最最让人恼火的是,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知识特别容易遗忘。
我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一文中说过:我女儿问我一道通分的是怎么做,我问女儿,“什么是通分?”我女儿大呼怀疑我没有上过学,还“挖苦”我是一个不会数学的会计(我曾经的专业是会计)。
我们知道,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内容是由思考而来,如果长时间不思考这些内容,大脑会选择遗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
给一千多名不同年龄的被试者做基础代数的测试,他们的背景和数学水平都不相同。测试结果显示,55年前上过代数课的人,测试成绩低于刚上过代数课的人;学会微积分以上的人的成绩高于只学过数学课的人。
也就是说,人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忘记所学的内容。当人们在较高层次的学习中持续使用较低层次学习的内容时,更容易记住曾经学习过的内容。
我会忘记曾经学过的数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持续的练习。我学习倒车时,通过练习能够轻松的倒车并且不会忘记,是因为我一直在使用这个技能。
忘记并不是因为死记硬背,而是因为缺乏运用。想想我们死记硬背的知识,有很多我们不会忘记,比如aoe,比如ABC,我们一直都在用,所以不会忘记。
第二个原因是题海战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将题海战术与临时抱佛脚相联系。
我们上学的时候一定见过这样的同学,平时不怎么学习,考试前背背书做做题,依然能够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同学,人们常称他们有天赋。然而,大脑是公平的,当你记的快时,忘的也快。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
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在考试前连续学习4个小时。B组在考试前每天学习1个小时,总学时同样是4小时。考试时,A组成绩稍高于B组。隔一周后再次考试,B组成绩明显高于A组。
临时抱佛脚不会有满意的结果。题海战术也不等同于临时抱佛脚。
第三个原因是人们把题海战术和简单重复相联系。
我女儿今年小升初,除了学校的作业,每天还要做补习班的作业。她的数学老师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布置当天的作业,每周的题型围绕一个概念,每天的题型均不相同,孩子在这样的练习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通过不断的练习,孩子不仅可以不断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还在不断熟悉新的概念,以及新概念不同的运用范围。如此,她逐渐的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她不仅能理解单个的知识点,慢慢的她还能够看到知识更多的面貌,进而理解知识的深层结构,更好的将知识运用在不同的地方。
练习的好处多多。我们不该简单的否定题海战术,而应该思考什么样的练习更有效?
我最初开车上下班时,每天回家都很累。因为那时候开车对我是一项新技能,我要时时观察车速,控制油门和刹车,注意路上的其他车辆、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车,所有这些同时在我的思考空间发生,感觉非常累。随着开车次数的增加,这些动作实现了自动化。现在我开车时可以听广播,聊天,打电话,甚至边开车边想其他事情。
练习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省力,这样可以学的更多。
有效练习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内容需要自动化。
基本上,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都需要自动化。基础知识自动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的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aoe,ABC,很多基本生活技能也需要自动化,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需要练习穿衣服,用筷子吃饭……自动化就是让知识成为长期记忆,让大脑只需要调用记忆而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考过程。
有效练习第二个要考虑的,什么样的练习记的更牢。
我们知道,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经常运用和思考需要记忆的知识可以让我们记的更牢。有意识的运用所学,比如英语单词学了就用、物理知识学了就用。
每天洗完碗之后,我会把碗放在碗架上滤水,碗与碗之间要留有缝隙,有利于水份的蒸发,这就是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蒸发大概是我记得最牢并且最经常有意识运用的物理知识。
有的知识不太容易在生活中运用,做练习题的同时避免简单重复、避免临时抱佛脚,是有效提高学习能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