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135
今日启发:
Elton:
第八章 中世文化的初兴
第四节 连歌的盛行
新式定制
连歌的新式定制是:在一定的作歌场所由集体连作,连作人数以七八人共咏为宜,少者二三人,多者10多人。形式直接由和歌脱胎而来,以百韵连句为基本,五七五发句(第一句),七七附句(第二句),接着五七五为第三句,以后七七短句和五七五长句交互反复连咏,至百句作为结束句,称“举句”。连歌主题可以转换,非首尾一贯,但是前句、后句的意思,需要相互照应,素材需要相互连接,语言需要相互配合产生音乐性效果,气氛情调需要相互交融,在句与句的联结中求其艺术性。在这里,决定连歌的优劣,发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句吟咏季节之物受到特别的重视。这种新定制式,对于确保连歌百韵的艺术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得到了很快的推行和普及。“地下连歌”向“堂上连歌”靠拢,联结三种主要力量:贵族、武家、僧侣的连歌社交团体,统一了连歌歌坛的“堂上派”和“地下派”,从此,两派长期在连歌定制上的争论画上了句号。于是,从14世纪中叶南北朝时代起,连歌界产生了许多像周阿、了俊、梦灯庵这样的职业连歌师,他们虽曾师从良基,追求过幽玄的歌风,但其后完全脱离了良基、救济的歌风,存在着倒退到此前游戏性的倾向,有失新连歌的光彩。可以说,良基、救济故去之后,真正理解和坚持他们的新风者,只有少数连歌师。连歌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间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但到了15世纪室町时代前期“七贤时代”,连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所谓“七贤时代”,这是效仿中国晋代的“竹林七贤”,对当时享誉连歌歌坛的宗砌、崇伊、心敬、行助、专顺、智蕴、能阿七人的时代的称谓。
图片
“心·词”
心敬是“七贤”中最富个性的连歌歌人,也是七贤中的第一人。他受到正彻的幽玄歌风的影响,经常参加正彻主持的歌会。在北野神社连歌会上,他以连海之名作发句,将正彻的歌风深化,移植于连歌,并有所发展和创新。文安四年间(1447)的一次百道歌会上,他对发句“河畔无名草花开”和唱了附句,曰:“秋日沿泽没水草。”这一句,对应发句无名草花盛开之后,时移物转,至秋日时分,水草已淹没在沼泽之中,今非昔比,作者突然涌上一股无常哀感而作。这一句,显示了心敬独自的冷寂的歌心,成为其代表佳句之一。晚年的心敬,这种歌心更加深化。他在《老来凄苦》中对发句“可叹烧柴夕烟飘”,和唱了附句“上市卖炭归山遥”,吟咏了贫苦的老翁,朝夕烧柴制炭,又要走长长的山路下山去卖炭,以谋生计的艰辛,以及慨叹其凄苦的情状,道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观照。在这里,也可以窥见其“草根”歌风之一斑。他的弟子兼载在《量感道》中解释道:“这被认为是一种自赞,以烧柴卖炭作为度日手段之心境,实在可怜啊。”
心敬初老时,著有《私语》(1463),分上下两卷。首先,他谈到连歌的文学主体性时,说明连歌与人生的关系是主要的课题,强调“连歌重要的是,每句都要有观念的心”,“冷暖自如,无师自悟”,达到“连(歌)佛(教)一如”“连(歌)禅(宗)一如”之境。其次,他以无常冷寂作为连歌的美理念,所以他重视“心”重视“心”的闲寂与哀伤。在“心·词”的比较上,他强调“心哀词优”,即“心”要贯彻无常的哀感,“词”要剔透明晰,以剔透明晰之词道其深意,也就需要余情的表现。因此,他主张抑制外在的优艳,深化内在的闲寂与空寂、冷艳与孤清,以达到深沉之哀感。心敬的连歌论,是基于禅道的思考,重悟道修行,重言外之意,以心外无法作歌,以歌感透人心。这是他最理想的歌魂,他的连歌论的神髓也尽在其中。最后,他批评了某些武士连歌的固陋流俗、倾向卑俗化的现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