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际,朋友圈里晒得最多的莫过于各种flag。看着这么多新的愿景,我反而是冷静了下来,没有立刻给自己树一个,而是早早洗了躺在床上,静静地想着过去一年的事情。2019年,我过得如何?
一、能力恐慌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把工作看的很重的人,因为我一直强调:女性,无论你做什么,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情可做。在2019年,我依然认真地做着自己手里的事情,过着一部分人羡慕一部分人嗤之以鼻的生活。但是,焦虑却没有因为日子的安逸而与日俱减。反倒是,越来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
因为工作中要接触很多的档案,所以透过无数泛黄的纸张我看到了每个时代所交的答卷。而每一次时代变迁,总会伴随着一部分人一部分岗位被淘汰。就拿现在的自己而言,虽然工作稳定,但也不能保证终身无忧。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绝对的铁饭碗。
为什么每一次改革,总有一部分人担惊受怕?真正的原因在于那些害怕的人已经沉睡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期间,他各方面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倒是养成了事事当甲方的心态。一旦遇到改革,能力匹配不上新的职业要求,自然是心惊胆战。所以,不到光荣退休,你就始终是被时代筛选的对象。
以前看过一篇分析:曾经挤破头的金融行业,现在还是好职业吗?报告中说到,未来几年,银行只会剩下为数不多的高层管理人员不会被代替,他们负责战略上的规划,而绝大部分的服务性岗位及数据分析岗位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柜面服务、信贷、理财等等,而想要到达金字塔顶端,除非你毕业于名校,或者家庭背景显赫、人际关系广泛、能力特别突出。听完,真的是感慨万千。其实,除了金融行业,其他很多行业都是如此,都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变革。观察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情景就不难发现,比如取现金似乎是去年春天的事情了、沃尔玛购物不用排队了、高速收费站的人工通道只剩一条了、停车场也没有人工收费窗口了,等等等等。时代巨变,我们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当然,如果自己把握不好,就是下一个出局者。
基于这种认识,2019年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我重新返回校园,开始了在职读研的生涯。我的导师说过一句话:书读的越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而我,本身书读的少,愈发觉得自己真的无知。现在来学习,跟纯学生时代的学习有所不同。一是心态变了,每一节课堂,我会倍加珍惜,毕竟从备考到入学,我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及机会成本。二是收获不一样了。在理论与工作实践中穿梭,似乎对知识有了更快的理解,对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除此以外,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单位和岗位的优秀同学,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值得我借鉴和学习。
当然,在这中间,也是遇到过很多阻力。一是来自家庭。虽然家人都很支持我不断学习,但是每次出门小儿抱着我的腿哭着闹着不让走的情形,确实是像刀子一样剜刮着我的心,疼,真疼。每次都是儿子在电梯门外哭,我在电梯里面哭,出了电梯门,还得眼泪一抹,走上自己的战场。二是来自自己本身。非全日制研究生(以前称为在职研究生)一直以来是被社会贴上了标签的,比如说“只要有钱就能读”“花钱买学历”等等。曾经就有一位同事,不小心说这话无意间被我听到了。不怪他,毕竟他十几年前的大学学历就是这样得来的。但是这个问题却让我很忧虑:我的选择值不值得?(虽然说学习不能抱着过于功利的心态,但是“经济人”的思维一直在无形中影响着我)。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班上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学习是一件自我成长的事情,与他人何干?更何况我们不偷不抢,凭借全国统一考试入学、接受同样的培养、参加统一毕业论文盲审和答辩,为何不能肯定自己?内心的较量,毫不输给任何一场体力搏斗。最后,我选择了继续前行。过程是累的,毕竟你要与周末说再见、你要牺牲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你要下班后继续啃书。但是,那又怎样?你一边想吃个甜果子,一边又不想除草施肥,可能吗?
二、缺位
无论是作为妻子,还是母亲,或是女儿,个人反思,自己确实是缺位的。
首先谈谈作为妻子。哲学里讲过: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合作,是相互对象化,是把对方当做自己来爱待。幸福的婚姻,让人有这样的感受:我在婚姻中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我的爱人需要我,我做的很好。自我剖析:自己过分追求夫妻之间平等基础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缺少了给予对方的关怀。比如,会把夫妻的边界确定地过于清晰、过分强调“我”的存在而忽略了诸多柔性因素、处理问题时不能为对方着想等等。虽然林先生肚子大,“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是,也不能把对方的包容当做理所当然,从而无限制地索取。2019年林先生对我付出了太多,本身忙碌的他,一边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接送我上课下课,一边还要像个心理师般听我诉心声。而我,把这一切当做了应得的。
作为母亲,缺位则更为严重。虽然很多人羡慕我不用带小孩,但是我想说,不是迫不得已,没有一个母亲愿意把孩子交给他人来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孩子真正和自己待在一起的时间就那么几年,如果他的记忆里对你是模糊的,那你本身就是失败的。每次与儿子分别,都像是在经历一场磨难。好在,儿子还算很黏我,但凡我在家,都是围绕着我。此处分享一个经验,来自于一本育儿书。它强调陪伴的有效性。陪伴孩子不一定要时时刻刻守在他身边,但是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刻都要高效有质量。比如,只有一天的陪伴时间,那么在这一天,你就要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到与他的互动中,与他共同游戏,而不是自己坐着看手机,孩子一个人在堆积木。
最后谈谈作为女儿。这一点我尤其惭愧。从小到大,我可能就是很多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虽不是学霸,但是没怎么让父母操过心。一路求学、择业、择偶,都是一个人过关斩将。这一路,重心都放在自己身上,而对父母关心甚少。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更加忽视了他们。但也是成为母亲后,才明白,父母才是这个世界上对你无限给予无所求报的人,一切都是心甘情愿。2019年,小长假和十一都回去看了父母,每一次回家,总感受到自己还是个孩子。父母永远记得你的生日,永远知道你喜欢吃什么,永远走的时候大包小包塞满后备箱。但是,我却总是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往往过了一两天才会想起来。总是想给爸妈买件衣服,不知道穿多大。她的“小棉袄”不够暖,他的“小情人”不够甜。
这么一梳理,2020年还需要立flag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