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困惑于我写不出故事,逼自己越紧,大脑越是一篇空白。
直到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戳到我的内心!
我真的没有故事吗?其实不然,故事是有的,只是我没有去发现他们的眼睛。
正所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时候,我只是没有新鲜事的故事而已,平常的故事却是常有的,只不过我忽视了。
为什么会忽视?
因为觉得事太小了,小到甚至不值一提。而这一点,我却不得不跟喜欢家长里短的婆姨学习,在他们眼里,永远都不缺乏故事。
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关心生活中的每一个变化。今天东家孙子生病啦,明天西家女儿买了个iPad,后天又跟小姐妹一起去买菜啦……生活素材取之不尽。
又想到樊登讲到小机器人瓦里的时候,为什么一个孤独的小机器人也能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原因在于有了变化。
是的,只要这个世界在变化,就永远不会缺少故事的题材。而这个世界是永远都不会停止变化的。大到世界格局,人类未来。小到蚂蚁搬家,内心活动。我缺少的是一双发现变化的眼睛。
谁最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呢?是孩子。小孩子天生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总是不停的在发现,提问,思考。
假如我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呢?我假设自己第一天来到这个世界,周围的陌生,让我内心充满不安和恐惧,我大哭大叫,直到出现一个熟悉的声音,那个声音我自己听了好几个月了。
是的,她就是妈妈,在这个孤单的世界,我唯一的心灵归宿,就是我的妈妈。于是,背靠妈妈,我安心的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一花一草,一沙一石,一事一物。每个事情都充满趣味和深意。
这就是孩子对周围的事情充满好奇的原因。如果我忘记了,不妨再次把自己当成孩子,去观察这个世界,也许还能有新的感悟和理解。
那孩子的眼睛和婆姨的眼睛又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呢?
想到这里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刺耳的喇叭声。吓了我一跳,同时也打断了我的思路。我走在街边,司机示意我让路。虽然心中有恼怒,但还是让路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声音。我转头看到汽车立马明白过来。我的第二反应是:车子怎么开到街边来,还冲我鸣喇叭?我的第三反应是:算了,还要上班,先让了吧。我的第四反应是:我联想到很多司机不文明,乱鸣喇叭的情况。
就这样一个小的心里变化,让我联想到更多,于是产生了故事的起源。
关于孩子与婆姨的不同,我顿时明白过来:孩子是对万物充满好奇;婆姨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发生的每个变化,产生好奇。
我的故事少不了孩子观察世界时的好奇心,更少不了婆姨对比以往经验时,观察到的变化。那么重点应该是:观察与区分。
观察每一件事情,区分与原来不同的,再进一步进行归类,比如我观察到汽车司机的反常规行为,并将他归类到:不文明司机行为中。
这是我对故事的理解,你是怎么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