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二十九,打扫了卫生,打睡了孩子,困意全无。想到过几天可能会收到言不简意不赅的拜年短信,突然不想过未来几天。往年我从不转发、编写、回复,但今年也许可以更加主动,写写我认识的人当中,令我感激或敬佩的人。这念头一起,好几个人物身影从心里闪过。这样,我就不怕未来几天无聊,也不怕朋友们无聊了——愿意的话,和我一起写起吧~
初二初三,大型家宴,回乡下串门,小姑男友上门,家庭晚会占了精力,本不想写了。看了一集《人间世》,医疗纪录片,心情紧张又沉重,也屡屡想起范、傅两老的春风化雨,是我这些年饮食生活的良师。特别是年近七十的伉俪二人,其人生经历对后辈又是一针营养素,不写不快。
范老师是台湾有名的生机饮食老师,傅先生是台湾有机农业先驱者之一。这不是他们最初的职业。范老师本来在自家开的医院作高级护理师,傅老师则是药剂师。不出意外,医院将由二人继承。
范老师三十几岁生下第三个儿子后,脊柱僵痛到不能弯腰不能转头,三个儿子也过敏的过敏,哮喘的哮喘。有十年时间,范老师试尽人间种种治疗手段。最后治愈她的,不是她笃信的西医,而是她不胜怀疑的生机饮食。从此她改了行做饮食教育,傅先生也极力支持她,一同转型,从备受尊敬的医师,变成“走江湖的术士”。
虽然医生们也同意,许多病是吃出来的,但上百年沉淀下来的医疗制度里,药物比食物有着更神圣的地位。时至今日,医生们忙得没有时间和病患深说饮食与生活方式的问题,病患也急得没有耐心调整饮食,一心求速愈,仍是不争的事实。再说,对人生活尤其是饮食面作指导,是最不容易被接受的。生活,吃饭,用得着教吗?
答案是,你觉得不用被别人教,其实你天天都在被广告教。
范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异常冷厉,予人建议直截了当,不留余地。有合作者背后斥其为“不好沟通”。我深表不然。如果她是医生,那她怎么说,听者就会怎么做,没有人会同医生讲:“你讲得太直接了,伤害到我了,你可不可以改改你的建议。”范老师本是医家出身,予人指导一贯本着为他人着想的态度,直接,并非不可理解。听者唯多一些谦卑,就不会觉得她难沟通。
此外,范老师的祖父范朝灯老先生在台湾有着十子十登科的美谈。范先生幼年多舛,酷爱读书却必须早早谋生,遂决意令自己子女一定读饱书,就制定了一个奇伟的“生育计划”——一年半生一个孩子,为每个孩子详细计划读书的费用所出,详细到有可能哪一年费用不足,就押地卖房。以这样的觉悟,加上以身作则,培养出三个博士,两个硕士,五个学士。范老师的父亲是老大,更多遗传了范老爷子的严于律己,不苟言笑。范老师从小看着日夜勤勉,读书不缀的祖父及父亲的榜样,自己也成为了这样的人。我从未畏惧过范老师,哪怕第一次拜访就被她的提问逼得如丧家之犬。然而她没有客套话,也没有废话,所言都有所出之因,对我绝对是涨经验值,不敢轻慢待之。
傅老师正巧是范老师的另一半——我是说,两人的性格不知是天然而然,还是后天磨合,互补互彰,配合得天衣无缝。范老师说饮食要点时,傅老师在一旁系着围裙创作料理。范老师讲完,听者还一头雾水时,傅老师呈上作品,听者看了吃了就有了体会。此时范老师会很赞叹夫君的妙招,傅老师会和听者推心置腹,讲一些更大的农业生产话题,或进一步解释范老师的建议。傅老师讲话通常很长很远,很窝心,但我也有不少次暗自想,是不是讲得太啰嗦了点。直至一些不经意的时刻,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傅老师的某句不得要领的话自自然冒出来,顶上大用场,我才明白,他是懂得太多,讲出来的话又毫无保留,当然是得消化好一阵子了。
他们多年的友人,比他们年纪还大的一位有机人士曾评价说:“范傅伉俪是很难得的,妻子生病要全面调整饮食,丈夫毫不犹豫地同妻子一道改,全力以赴支持妻子的转变。”只有这样的夫妇情深,才能共渡艰难时日。从开始踏上这条路到今天,从台湾到内地,质疑的声音从不间断。最奔波的时候,两人抱着食材和器具四处蹍转,惹得范老师父亲提出,要是缺钱,自己给他们钱开个便利店还好过了,又安稳又体面。
不过他们坚持了下来,结出硕果累累。单看他们夫妻的身体和精力,一点不像这个年龄的,前两天还爬树摘水果。他们的三个儿子自主选择了健康相关的行业,一个在上海一间医院做营养科主任,一个在美国做绿色建筑师,一个成为健身冠军和教练。应了傅老师常说的“自求多福”,甭管外人如何评说,自己在哪里付出得多,就在哪里收获得多。
我因工作机缘和他们相熟,因为工作繁忙,没有静下心来系统地和他们学习过,只是尽力在生活中遵照他们给的一些大的建议而行,已然感到受益。在他们身上,有更值得我辈学习的地方,在于其精神。范老师俨然得了祖父真传,天天读书,不断更新和修正自己的知识。傅老师做农业顾问久了,没有什么问题是问题,在他那里一定有方法。就算被轻看,被误解,他们始终不动心,照常做自己该做的。
我能力所限,最终在工作方面有负两位老师,惭愧到躲起来。不过以我对这样的人的认知,他们根本不在意,反过来可能还担心我压力太大。医疗和健康,每个人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我更非专家,故隐去他们的名字,不想因本文影响谁。如果看到文章的人,对他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也找得出对自己有价值的经验,倒不失为好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