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雯·丽
费雯·丽(Vivien Leigh)
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7日7,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英国舞台剧女演员。
1939年,凭借在好莱坞电影《乱世佳人》中饰演“斯嘉丽”一角,获得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成为史上第一位冠冕奥斯卡影后的英籍女演员。1940年,主演爱情片《魂断蓝桥》,饰演“玛拉”一角,该片入围第1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黑白片奖。
1951年,她凭借在《欲望号街车》中饰演“布兰奇”一角,获得第1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奖、第1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次年,第二次问鼎奥斯卡影后。1953年,成为史上第一位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英籍女演员。1963年,因主演舞台剧《同志》,被授予美国戏剧托尼奖最佳女主角奖。此后,她自愿从影坛隐退,回到英国发展舞台剧。
1967年7月7日,费雯·丽因肺结核在英国伦敦伊顿广场自己家中病逝。
费雯·丽痴恋舞台剧艺术至死不渝,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在舞台剧上。她不以电影为重,19部电影的产量令人叹息。但在这寥若晨星的作品中,费雯·丽的耀眼星光却使她跻身超级巨星之列。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6位。
她的父亲哈特莱是大航海时代远赴印度的英国探险者之一,费雯生命的最初七年在印度度过。因为父亲酷爱舞台艺术,费雯在他身边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在父亲为一战应征服役期间,费雯在父亲的建议下参加了军队的业余演出队;时年三岁的费雯便从容自若地在众人面前载歌载舞、朗诵诗歌。多年之后,费雯头戴花环、身着缀满玫瑰花蕾的连衣裙、手持牧羊棍,用银铃般的童声演唱《小绵羊》的场景,依旧为人津津乐道。在这舞台艺术的起点阶段,稚气未脱的费雯已显露天赋。
费雯的少女时代在随家人环欧旅行的游学生涯中度过。从法国的浪漫乡间,到德国的青山翠谷,费雯的足迹遍及十多个国家。这段经历极大地开阔了她的视野,赋予她中规中矩的英国少女所欠缺的大气和果敢,而幼年时期对舞台的朦胧向往也已成为明确的追求。在英国古板的教会学校里,十岁的费雯向同学莫琳·奥沙利文谈及自己的理想:“我要做一个演员,一个伟大的演员。”学校组织的戏剧演出《仲夏夜之梦》承载了费雯最早的艺术探索。在音乐之都奥地利游学之后,费雯不顾出身上流社会的母亲的反对,进入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
成就,费雯不仅夺得第二个奥斯卡影后,还摘得威尼斯影后桂冠,并获得英国学院奖最佳女主角称号。费雯因对法英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的贡献,被授予光荣骑士十字勋章。1951年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上,费雯与奥利弗创造性地将两部关于埃及艳后的经典剧《凯萨与克丽奥佩拉》、《安东尼与克丽奥佩拉》作为上下部搬上舞台,将喜剧和悲剧对比展现,引发轰动;该剧的成功标志着费雯成为戏剧界女王式人物。
1963年,费雯在纽约百老汇剧院主演舞台剧《同志》,这是她首次尝试音乐剧题材。该剧被誉为“同期上演的众多音乐剧中之冠,而费雯则是这顶皇冠上的珍宝。”费雯凭借剧中塔蒂安娜一角,赢得美国戏剧界的最高褒奖——第17届托尼奖最佳女主角奖。
1965年,费雯主演的根据德国名著改编的剧情片《愚人船》首映,她在片中饰演一位失落的贵妇玛丽·楚德薇。这是费雯的最后一部影视作品,她凭此片获得第12届法国水晶之星奖最佳外国女演员奖。至此,费雯终于完成了儿时梦想:“我将是伟大的女演员。”
1943年,费雯·丽在北非巡演,为官兵表演直到持续咳嗽和发烧而病倒。
1948年,费雯与劳伦斯·奥利弗乘船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巡回演出,为老维克剧院筹集资金。在6个月的旅行中,奥利弗表演戏剧《理查德三世》,也与费雯合作演出《丑闻学校》和《九死一生》。
良好的英国式教养赋予费雯·丽善解人意、殷勤好客的性格,她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广交朋友、关心他人的生活习惯。无数或熟悉或陌生的人都曾在失落的时候接到过费雯问候的电话、信件或是礼物。
奥黛丽赫本
苏菲玛索
贝鲁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