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亨利·福特
每一个产品狗都应该很熟悉这句话,正如码农喜欢将’对象’、’实例化’,’高内聚、低耦合’等挂在嘴边一般,但熟悉的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而要在实践中做到,知和行并不是天然一致的。
用户需求是产品经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不管是前期的行业调研、竞品分析,还是产品研发过程的沟通传达,还是产品上线后持续的迭代改进,头脑里都需要围绕用户需求展开。
产品经理要挖掘出真实的用户需求,是需要花些功夫的。用户需求,字面上看,由用户和需求两个词组成。分解来看,
首先,你的产品不是氧气,不是黄金,不可能所有人都需要,因此要确定具体的目标用户,越精准越好,通过用户研究来确定核心用户。然后去了解这些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使用别的产品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用户们需要被满足,但尚未被满足的,即所谓的痛点。
挖掘核心用户的痛点,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另外,在研究竞品的过程中,产品经理尽量让自己变成小白,初步去感受竞品的不足,并思考潜在的机会。
通过以上两步,就能给出用户画像了。简单的理解,用户画像就是真实用户的虚拟化表达,但具备了真实用户的典型特征,以此为基础,产品经理就要从用户和需求的分析中加工出用户需求了。
为什么要用“加工”一词,因为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已经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意愿了。不同的产品经理面对同样的用户、同样的需求,由于个人经历、价值观、行业经验、认知等因素,往往得出的用户需求差异甚大。
回到开头的例子,马跑的不够快,用户的想法是要更快的马,而好的产品经理则会理解到“快”才是用户的核心诉求,与马无关,从而将实现快的方式从马转移到了车。
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在研发或者改进具体的产品过程中,产品经理都需要仔细分析,消耗不少精力去把握理解,没有想当然的事情。往往显而易见的表象,暗藏着不易察觉的线索,导致产品经理将结果错误归因,从而无法有效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一书中提到个例子,听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行为,营销经理们大多乐观认为,只要有办法让人们走进交响乐厅,真正欣赏一次音乐会,那么音乐本身的美感就会将他们吸引回来。然而事实是,初次走进古典音乐大厅的人,却很少会再来。
如果不加分析,你可能会把问题归于初次听的人可能本身兴趣就不大,又或者嫌门票贵,演出不够精彩,音乐厅不够漂亮,点心不够可口等等,但如果我告诉你结论,恐怕会让你感到意外,答案是:停车位。
在2007年,9家交响乐团联合聘请了一支研究团队,对客户流失进行了分析。他们将用户群体分成6大类:核心听众、尝试听众、不表态听众、特殊场合出席者、茶点式听众、高潜质听众。
通过数据发现,尝试听众占全体客户的37%,却仅仅购买11%的门票,流失率高达91%。研究人员列出了体验古典音乐的78种不同特征,然后利用在线调查和其他考察用户行为的测试方法,浓缩出其中的16项,并对这16项特征的进一步分析,最终发现,初次听的人,不能很快地找到演奏厅附近的停车位,他们得不停地绕不停地绕(要是在现在,GPS分分钟搞定),这种麻烦地图影响了他们再次消费的意愿。
当然,结论是简单的,但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却非常考验研究者们的分析能力,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产品经理在挖掘出真正的用户需求之前,也必须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和思维框架,逐步去逼近真相,才有可能找到用户的心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