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看到冯骥才一段话:“我彻悟到,人的力量主要还是要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别人给你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到的力量,再贯注到自己身上,才会受用终身”。
年少时,我总想考上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好的导师,总觉得只有匹配上这些,我的人生才有未来。
毕业后,我想找到最好广告的公司,最好的老板,我的所学,才能终极所用。
工作几年后,发现厉害的人,都是时间管理专家,唯有践行“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厉害些。
直到现在,发现这些期待,都是太希望外物依赖,而并没有从内求,去保持热爱。
例如毕业后,我去市里最有影响一家广告公司,几个月下来,我一直被安排在制作部,每天把其它设计师作品,通过转曲,印刷,制作成成品,经常加班去现场指导户外安装。
为了一张名片,我陆陆续续做了200多张设计稿,一张张被毙掉,最后离开后才知道,其实这个名片,是较之前已做过单子,其实并不需要再做。
在最好设计的公司,碰到是最厉害的老板,但自己并没有活出心花路放。要是那时候不皮实,早就绝望,早就打击抬不起头。
不过那时候做了一件最好的事情,褪去一切光环,把自己塑造最快,最能优化的制作工,优化古旧的流程,最主要是把公司所有的设计和美学的书,都翻了一遍。才发现大学教材和图书馆的书太LOW,这里有很多获奖设计案例,还有很多日本设计大师的书和素材库。
通过这件事,开始明白向内求重要性,不在太把时间和希望,放在外求上。不然人会绝望的,会一直在阴影中活着,没有力量。
现在很多人,都想通过一个作品,一战成名,一夜暴富,导致出现一场场灾难。要是降低急功近利的期待,能让你沉下心来,安静地从小事做起;能让你在遇到挫折时放平心态,无惧重新出发。
胡因梦在《生命的不可思议》里感慨道:“要想维系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若是没有任何期待,便能无条件地爱,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年轻时对人性的期望恐怕是太高了。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我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人最聪明的活法无非是:减少依赖,降低期待,保持热爱。
不要对未发生的事抱有过高期待,那样只会让你因为一丁点不顺利就自怨自艾。
不要对周围的人抱有过高期待,因为别人没有义务要实现你的期待。对别人期待太高,本质上是对自身无能的逃避和推托。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降低所有对别人的期待,那么,得来的全是恩赐。
尽早承认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你会更热爱生命,热爱人生,你会活成一个长期主义者。
舒凡
2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