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己矣。”
【译文】
孔子说:“回呀!其心能三月不去仁。其他人则只是每日每月来至于仁,也就那样了。”
【注解】
无。
【学习】
张居正注,离此至彼,叫做违,从彼来此叫做至。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能够做到三个月都不违离“仁”。什么意思呢,程颐说:“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三个月是一季,一年四季变迁非常明显,天道要都变,如果三个月还能不变,你比天还厉害,不会再变了。
颜回把“仁”当作一间房子,他要做“仁”这间屋子的“主人”,三个月都不会离开房子半步,住的安心得很。其他人呢,听说这房子也挺不错的,就跑来住两天,做做“客人”,住了两天又跑出去了,住不了一个月。比如说“勤奋”这间屋子,颜回是住下就不走了。其他人呢,勤奋一段时间,看看别人不勤奋,炒股票也能发财,就跑出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华杉注,儒家讲“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有这三个层次的差别。好比我们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
“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给他定个标准,让他按规范去做,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及时完成家庭作业。
“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是要启发他,让他学习理解,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和好处,学习好了么就可以考好大学,出人头地。
“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那就是圣人了,像颜回那样,天资既高,学力又到,“我欲仁,斯仁至矣”。
颜回和其他同学的区别,就是“生知安行”和“学知利行”的区别。其他弟子,也去求仁,也有得到仁的时候,但只能一日之内能做到,不能日日如此。只能一月之内能做到,不能月月如此。这叫“已得而复失,暂明而复蔽”。
前面学到,“仁”这个东西,要做到“熟”的标准才有意思,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要知行合一,凡事彻底。否则终究是觉得学了也没啥用处,既得不到好处,没搞好还要落个“伪君子”的名声,何必呢,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