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反应篇的第一段内容,反应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实情,事情的真是情况。了解真实情况我们必须做的是什么,这里说的是必须,可见它的重要性。废话少说,直接进入正题,原文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讨论。
第一层: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变化是世界的旋律,先说说过去发生的,总结到的,对于变化是个什么样子,是怎么到现在这个地步的。是一点点过来的,是从无到现在的一个结果,不问好坏。认识了过去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有代表性的变化,干什么呢?一、有变化意识,二、面对变化,三、在变化中趋利避害。
一说到变化,都是那个熊样,从无形到目前的这个结果,不管好坏,就是这么过来的。认识大的变化,对现在的变化不断地去认识,熟能生巧。读一个故事,看一件事,有个参照物,这个变化过程是啥,进展什么样子。
总之,说白了,变化无穷,变化无穷,就的有变化这个弦。
第二层: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变化一直在发生,参考什么?从哪些角度来认识这个变化?为什么去认识这个变化?有一个什么方法去认识?
总的来说,方法是反复。反复这个方法,是认识变化的其中一个方法,不是全部。
这个反复怎么做呢?不知道怎么实用,知道反复,图个啥?传承、消遣还是…先说怎么做,怎么用,再说目的。怎么做,一是观察,不是猜测,不是瞎想,不是胡诌,这是必须做的事,必须的,“不可不”。观察,不脱离实际,在那个环境,那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二是认识,了解。观察和认识区别在哪里,一个侧重于实体,物质,环境等,一个侧重于虚拟,思维等。
举例:鬼谷子这本书怎么去变化的?反反复复了解,记载哪些地方有鬼谷子的活动轨迹,就去观察,虽然变化很大,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环境不错,有山有水。这有个洞,那有个树,这有个庙,那有个石刻,这就是去观察。认识,各种记载到底怎么说,这记载断代了,怎么看?过去的人怎么看,看的那个依据是什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样的:汉正统的记载没有,伪书。这个记载依据,就对这本书有了一个认识。昆仑狼@ 我,以后的历史不记载你我,但并不表明我们没在历史上出现过。我们换一个角度,战国时候,有很多书引用鬼谷子的话,可见,别人说什么,有个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参照。昆仑狼总结,所以考据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学的是鬼谷的方法论。这就是认识、观察拿这本书来实践一下,来反反复复去用这个方法。
对变化,去反复的考察,观察,认识是有目的的。一、验证,就像过进站口,就把东西放安检仪器上,对我们安检。为了安全下车出站为之,就是对未来这一段变化走势,掂量掂量。二、和谐,趋利避害,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古今、彼此,这个世界很大,在相互影响。认识认识,观察观察,反反复复,图个啥,不是图麻烦,图的是,尊敬的旅客,某某站到了,带好随身物品,该下车了。
有了目的,有了实践的方法,这个变化的世界,参考什么也不容忽视。参考,不是标准,往往把参考过分的变为标准,用来给自己过不去,给别人过不去。举例,继续说鬼谷子真伪这件事,柳宗元你个兔崽子,没有记载就是假的,钻牛角尖了。战国时期的引用的鬼谷子说的话,是你说的吗?就这样,鬼谷子本身成了纵横的载体,哪里人,叫啥,写没写这本书,没完没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填一笔。为什么去论这个书,不论昆仑提的,你我?因为人家是名人,我们只是个人名。为什么新闻说这个明星怎么了,那个怎么了,没有你我,因为人家有影响力,我们没力量影响。这个也是参考,不是标准。那么参考什么呢?往来、古今、彼此,这里不展开解释,用一句话来说,参考的是跟做的事有关系,多个角度去认识、观察。往是什么,古是什么,彼是什么,遇事那个是什么就是什么。说了为什么认识,从哪些角度,参考认识,有什么方法,到这里,明白了吗?
第三层: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我们接着说,变化有三个经度去考量,这是其中三个,不是全部。分别是:有无、虚实、动静。对于变化,这三个维度意识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误解等。了解了变化维度以后怎么用?遇到事,别人说什么,听见了,参考有没有,一想就终止了这个事的进展,而不是变成了是滴,我的加个柴倒点油。相反也可以用,其他两个一样。这句话,理,求,是变化走势的影响因素。
结合原文,为了便于找方法实践,自己创作个方法实践也可以。原文也是参考,不要因为结合原文的参考是没看法。学习是为了找点利己利人的一些资料,而不是学习了损人为乐。鼓励创新,不鼓励用心不良的创新。
一个事情,反反复复,对于鬼谷子理解,实用范围,每个人都有看法,都有见解,而不是,这个看法变成了唯一,而不是成为了独角兽。不要因为理解,就变成了唯一理解,这样也可以,那是自己设限,范围对的是事,谋,言。而不是所谓的,门派,分类较劲。无论怎么分类,相互尊重,不被类所累,类是为了便于服务于变化,变化的事。在反复中去观察,去认识,更不要因为一点,就成了面、体。一个事在进展,不要把事定义为某个事。
事情是有反复的,必须的观察、洞察。面对变化,认识变化,不管怎么变,坚守趋利避害。
练习:
1、变化一直在发生,参考什么?
2.从哪些角度来认识这个变化?
3.为什么去认识这个变化?
附录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直译: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翻译个见:
关于直译的个人看法: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水平不同,所有所学和方言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觉得不是那么回事,纠结于一个字句不是我们的错误,需要减少这种较真,意思大同小异,理解了是目的,用词那是个人的学识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