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直过着非常自律的人生,我也坚信自律带来自由。但我多年的自律其实处于无结构性的坚持,无检视,无记录的"三无"状态。这种情况是有恶果的:
1、由于没有周期性检视,目标转换过快,变动得不到有效控制,每个目标点都用生命去发力,外人看着精彩,我自己却活得很累,没有等到结果真正出来的那种耐心,会把阶段性成果当结果,比如申请获得国际奖项,我会错觉为一个结果,其实那是没有检视人生目标所致。
2、我对从2016年写不出年终总结这件事深感震惊。以前没有元认知到这是多么悲催的一件事:多年来的同学聚会中,大家经常惊讶于明明我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甚至是我自己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令他们记忆尤新,而我则处于完全失忆的状态,以前总当个笑话,说自己太忙了,提前老年痴呆,但其实我自己是试图把人脑当内存使用的典型代表。我太需要个人系统的全面升级,来达成我对大脑的正确使用--用外脑记忆,而回复大脑CPU深度思考的原本功能。
3、我曾经对坚持的认知,就是当下、每一天的行动。践行了一段时间管理后,我觉得除了早睡早起需要每一天的力量形成自动机制外,有些深度思考的认知活动——例如读书、分享,还需要结构性的规划,每一天的仓促可能会导致思考深度的不足,或者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这里复制一下李笑来对自己得到专栏的规划,我认为这是一个结构性工作的范例:
周日:下周主题预告
周一:发布本周主文
周二周三周四:连续三天问答
周五:发布主文补充更新版
周六:发布本周发奖名单
一周形成一个小型的知识迭代,期间充满互动,带来高频共振,我想这就是结构带来的力量。
基于上述问题,我来草拟一个我的2017年结构性工作+周期性检视计划:
1、2017年做晨间日记,平日形式为随笔,周末检视2017年梦想版完成状态;
2、学习印象笔记等工具,用于随时记录人生。
3、我的结构性知识管理工作计划如下:
周日:确定本周阅读核心书目主题
周一、周二、周三:简书更新读书笔记或教育类随笔(2-3篇)
周四、周五:强化为比较优势(语言、教育、心理学)
周六:晨间日记检视梦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