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注定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自己回想自己的人生时都会觉得到处是遗憾。如果说,有人不平凡,那或许也只是因为他如水波般的人生起了涟漪,终将加归平静,仅此而已。当然,如果说我们人人都这么想,或许我们会少了许多烦恼,也不必“庸人自扰之”。但是,现实的社会并不是如此,经历的事情、碰到的人,周遭的一切都会人时不时地挑战自己固有的想法,于是我们就开始了抗争之路,开始了以“苦苦的寻觅更好的那个自己”为名的求索之路。结果是什么,我们可想而知,大抵是头破血流,撞到南墙上,方知自己这哪是在追求,且不如说是在强求!
有人说,你这么看世界,这么看问题,是不是说明你不自强?我的想法却正好相反,我这么看问题,是自省自强的表现,况且相对于那些活在梦里的人、不敢醒来的人来说,这样来得更现实、更真实。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则关于5岁孩子打败众多名校生的新闻,那个孩子一下子成了红人、名人,也是诸多家长羡慕的对象。许多人在感慨自己“上了个假大学”、“过了假的青春时代”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再一次清醒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他没有代表性。不是吗?不是说有这样一个神童或是“学神”一样的孩子存在,我们的教育目标就变成了:培养神童。我们要面对的还是诸多平常的孩子,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并无过人之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于把引领他们努力去成就自己的人生,并不是教他们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地接受现实并努力去做!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家庭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呢?我们为什么总会希冀我们的孩子会如何如何呢?虽说中华自古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我们要给孩子提要求时,我们的前提需要设定好:我们的孩子只是平凡、普通的孩子!
中国父母90%的痛苦,都是来源于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几乎压垮中国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攀比之心把很多孩子和家长捆绑得透不过气来,很多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甚至会把一个“本不一定平庸””的孩子压制成一个废材。中国的孩子太累,累得忘掉了自己的年龄,累得忽略了自己应有的生活。而中国的父母则更累,围着孩子转,陀螺般的生活只为孩子的未来,一旦不尽如人意,则会悲伤欲绝,动辄会气得“瘫痪”或是得重病也不为过。这几天新闻就报道了一位33岁的妈妈因为看孩子写作业,气得发疯而患上了脑梗死,还有一位44岁的妈妈因为近一年与孩子“斗争”不断,得上了心脏病。读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会有种说不出的苦痛,更可悲的是,连自己有时候也难免落入这可怕的“陷阱”之中,难以脱身。
坦言,我不是高考战争中的胜利者,甚至有些辜负父母对我殷切的希望,但是我也不能把自己归入失败者的行列,因为毕竟我走过高考的“桥”,在社会上谋得一个得以安身立命的位置。我又为何要要求我的儿子一定会如何有成就,如何能做得“人上人”呢?难道就是因为我没有实现自己的名校梦,他就一定背负完成我“未竟事业”的使命吗?显然不是,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之路,他也自然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也许又有家长会说,那么孩子那么小,你不教育他,他不明白啊,等他明白事儿啦,一切不就晚了吗?
这个问题从逻辑上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现实上看,你教育他,他就会明白事儿吗?答案是未必吧。因为儿子上了三年级,学校开始学英语了,作为高中英语老师的我,他的妈妈,教他学习英语本是责无旁贷的事儿。但是,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成了我们家的“定时炸弹”,每每到了学习的时候,总会“硝烟四起”。我的教育、我的说理、我的言语,我几乎把我当了十六年班主任的经验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理论,都用在了他的身上,但是也没有收到理想效果。爱人看不过去了,劝我不要再和儿子“斗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就在我要挣扎在放弃与不放弃的边缘时,儿子突然明白事儿了,“妈妈,我得好好学习英语啦!我想未来要像戴代姐姐(我表姐家的孩子)那样出国读名校,我得学!妈妈,我能学好!”我很诧异儿子的转变,原来,他偶然间从新闻中了解到大学教育的情况,虽说他还是特别懂得这其中的意义,但是至少他明白一点: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儿。从那天开始,我们两个在学习英语时的气氛变得融洽,我也平和了许多。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学会接受他的平凡和普通,他不是我那些优秀的学生们,我的优秀的学生们可以上清北、上名校,到国外学习;他也不是神童,他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他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出发,我又如何拿着一个那么严格的要求来要求他呢?如果我那么做了,无异于拔苗助长!
大概这就像手捧沙子一般吧,越想紧紧抓住,越抓不住。可是当你适当的放手,会发现,你抓住了。这其实也是触动自我意识的结果。从哲学上讲,也就是调动了主观能动性,更是激发了其内因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教育,要找到每个人适合的时区,一个天才般的孩子和一个普通、平凡的孩子,都是生命对我们的馈赠。每一个孩子,都是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天使,本不应该承担大人世界太多的欲望和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