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双11搞促销的时候买的,有四十多种书籍花了七百多块钱。其中也就读了两三本,后面的内容也就没有再继续深入读下去了。
2020年春天的时候买了一些药,是治脸上痘痘的。这些药买回来之后只用了两三次,就没有再使用了,直到年底这些药还仍然存在,也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花出去的三百八十多块钱就白白的浪费了。
2020年618的时候,反复思量之后给自己买了一块机械表。但是这块表买完之后,发现他并没有心里想象的那么好,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表的指针看起来太麻烦,并且不是特别准确,所以买完之后他就被束之高阁了,至今手上戴的还是培训会奖励的那块。同时618的时候,又买了一套《资治通鉴》。这套书,买回来之后就仅仅打开一次,就放在房间里没有真正开始阅读。
每年公司都会给发几张蛋糕卡、电影卡,不知道是因为工作忙碌的原因,还是实在没有时间,这些卡迟迟没有能够兑换成实际的东西,至今还在储物箱里面,跟废纸没什么区别。
我们总期望着未来能干出特别惊人的“大事”,比如通读一遍《资治通鉴》,比如能深入的学习一下国学知识,而为了这些“大事”,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准备了书籍,准备了台灯,准备了跑鞋和运动手表,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一箱箱的书籍被束之高阁,跑步设备放在角落里落上了灰尘,想要学的吉他也成了搬家时的累赘……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而反思其中的原因,则是想法大于行动,永远在准备阶段,永远在拖延时间。这样的情况采用“断舍离”的方式是无效的,即便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买了的东西还是买了,扔掉也是沉没成本。而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之前的想法捡起来,立即执行起来。
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说从源头上思考买来的东西是否有必要,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增加这些东西。
按照这样的逻辑,后期也就没有“断舍离”的事了,而最主要的是所有的这些都要计算一下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买的这些东西怎么发挥价值,给自身带来哪些改变?如果没有产出,那么这个开支是没有必要的,从源头上也就没有必要花钱。
缩减必要开支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想要做的事还是没有做成。最好的办法是,立即行动起来,拒绝拖延和完美情节。把要读的书列出清单,一本本读;把要做的事排列一个次序,一件件做;把要学的技能分轻重缓急,一个个来。
投入的钱变现了,才有效;买来的书,阅读了才形成知识;必要的技能,只有动手练起来才能形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