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浪心语】
利用九型人格这个人性的地图,找到回家的路:第一步:发现自己的人格类型,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扬长避短;第二步:通过自我觉察松动自己防御机制,让觉察之光照亮人格的阴影部分,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完成人格的整合。第三步:觉醒回归本体,活出自己真我的美德和神圣本质,活出自己的使命。
九型人格发挥天赋(第一步)、内在整合(第二步)和回归本体(第三步)的关系:天赋是一把剑,内在整合(整合好的自我和不好的自我的二元对立)就是握这把剑的手,手不稳,剑也会伤到自身。人格整合就意味着揭盖子,要面对自己人格面具(理想的我)背后的阴影面,拥抱内在小孩,疗愈内在伤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放下对理想我的认同和执着,接纳阴影层破碎的自我,松动二元对立。回归本体就是找到指引方向的这颗心,明确自已的人生使命,超越二元对立,体验到合一状态。这时就像武侠小说描写的武功高手达到人剑合一的状态。灵魂的功课(使命)-成长的伤痛-人格的天赋,三位一体,九型人格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人格只是向内探索的入口,这是九型人格的奥秘所在。
共修中,再走这趟旅程, 从“社会角色”、“人格面具”、“内在小孩”回归到本体, 回归到真实不虚的自性,品尝到当下的寂静。 当下是寂静的,无念,无你我分别,合一的美好。
我被卡在了哪里? 我想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内在小孩在诉说着什么?
而那个不生不灭,真实不虚的我又在哪里?
两年了,东方九型带我们走的就是这趟旅程,从卡住我的社会角色,从我想假装的自我形象中,从我内在的伤痛中,回归到那个充满着勇气、爱与自由的我的本来的样子。
那个光亮我们已经见到了。祂就在那里,那束光亮已经触到了。但是旅程就这样圆满了吗? 并没有。 剩下的还有什么? 当我们在课堂上感动的抱在一起,当我们在课堂上臣服于大地,当我们流着泪诉说着自己本来的样子的时候,那是假的吗? 那是幻觉吗? 那是梦幻泡影吗? 那些都很快被你遗忘了吗? 那个来自本体的力量,那份稳定、踏实、安稳、寂静、喜悦的里力量,哪里去了?
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又再一次,再一次,反反复复的被这些强大的社会价值观,牢固的自我形象,和满载的内在伤痛淹没了?我感觉是的。 这趟旅程无法一蹴而就,也并非几次就能圆满的。 我体验到的是,在这趟旅程中,我百转千回。 在忘记自己、记得自己,忘记那份爱,和记得那份爱之间翻转,挣扎。
需要多大的力量提醒自己,需要多少的能量把自己拉回到当下? 相信同学们都体验到了。 有多难,有多艰苦。在葛吉夫第四道中,最近看到书中最长提到的一个词是“艰苦”,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是一项持久的艰苦的工作。成为自己的主人,想要拥有一项新的特质,只有在极大的努力与辛苦之后才能获得。这需要异常的耐心与坚韧,并非是唾手可得的。
葛吉夫有问他的学生们:你们的目标是什么?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1.想要财富。2想要健康 3.想要进天国 ……、
他说,在所有的渴望当中,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没有一件事不依此而成。比起这个渴望,其他的都只是童稚幻梦罢了,即使它们真的实现了,一个人也不知道如何利用。
两年了,在这趟路程中,我体验到了。 这正是我想要的,把我从外在世界的纷繁干扰带回到我内在的“神性”、“本自具足”,带回到那份爱与光明之中。 然后,我再记得这份爱与光明,走出去。 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之前我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我也仍然磕磕绊绊,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我时常会想起内心的那份力量,我知道祂在那里,观照着我,支持着我。 有一份深深的力量支撑着我,有一个声音在隐隐的提示着我,别忘记自己,带着这份力量继续前行。 去完成你要面对的功课。
我还是要去承担角色,呈现我的形象。但是这一次,每当要被外界“淹没”的时候,都会记得这个提醒:记得自己。记得你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