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看以下代码:
编译器优化优化的是什么呢,优化的是底层代码执行逻辑,使项目执行更加高效。汇编是最接近底层的代码,所以我们从汇编来看编译器优化是如何优化的。
在15行打个断点,运行程序看到的汇编代码如下:
真机Debug
模式运行下的汇编代码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a
、b
变量的赋值以及加法运算过程。
我们在Build Settings
里面搜索optimization
,可以看到优化等级,在Debug
模式下是None
也就是没有优化。release
模式下是Fastest,Smallest
,最小最快,一般情况我们就设置这个值即可。
我们把Debug
模式下也改成Fastest,Smallest
再运行项目,得到的汇编代码如下:
可以看到,优化后代码比之前少了15行,速度更快。
代码里面没有了a
、b
变量的赋值,直接把结果0x1e
即30放到了w8
寄存器上。
在读OC源码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大量的fastpath(x)
、slowpath(x)
,这些用到了编译器优化。
看下这两个宏定义的实现:
#define fastpath(x) (__builtin_expect(bool(x), 1))
#define slowpath(x) (__builtin_expect(bool(x), 0))
__builtin_expect
这个指令是gcc引入的,作用是允许程序员将最有可能执行的分支告诉编译器。这个指令的写法为:__builtin_expect(EXP, N)。
意思是:EXP==N的概率很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if(fastpath(x)) 等价于 if(x)
if(slowpath(x)) 也等价于 if(x)
__builtin_expect()
是 GCC (version >= 2.96)提供给程序员使用的,目的是将“分支转移”的信息提供给编译器,这样编译器可以对代码进行优化,以减少指令跳转带来的性能下降。
__builtin_expect((x),1)
表示 x 的值为真的可能性更大;
__builtin_expect((x),0)
表示 x 的值为假的可能性更大。
也就是说,使用fastpath(),执行 if 后面的语句的机会更大,使用 slowpath(),执行 else 后面的语句的机会更大。通过这种方式,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会将可能性更大的代码紧跟着前面的代码,从而减少指令跳转带来的性能上的下降。
例如:
int x, y;
if(slowpath(x > 0))
y = 1;
else
y = -1;
上面的代码中 gcc 编译的指令会预先读取 y = -1 这条指令,这适合 x 的值大于 0 的概率比较小的情况。如果 x 的值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大于 0 的,就应该用 fastpath(x > 0),这样编译出的指令是预先读取 y = 1 这条指令了。这样系统在运行时就会减少重新取值了。
所以以后我们再看OC源码时候,slowpath
可以不太用关注,因为这个大多是一些容错处理,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源码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