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记录过自己每周的参会时间?结果可能会让你吓一跳。
我来公司刚两个月,但参加会议的时间可不算少了。有一周,算上撰写会议纪要,我的会议时间居然高达18小时。换句话说,一周36%的工作时间都被用在了会议上,而产出成果却不成正比。
为什么会这样?只有我一个人曾为大量参会时间而苦恼吗?不是。应接不暇的供应商沟通会,每周部门例会,还有公司层面的大型会议,各式各样的会议把我们包围。投入了这么多的时间,究竟为了什么?
会议是一种用时间换结论的商业活动,开会的目的是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每次会议的“投资回报率”。
会议价值=结论价值-时间成本
如果会议效率不高,很可能我们每次开会都在亏本。
以公司EMT会议为例
会议成本=参会人员的年人力支出/年工作时间*会议时间
=20000000元/2900h*3h=20689.7元
注:假设EMT参会人员年收入总和为2000万;年工作时间为2900h;本次会议时长3h。
一场会议,不算会前准备和会后整理,成本居然超过了2万元。所以,提高开会效率、精简参会人员,就是在省钱!
我的建议
1.提高开会效率,做好会前准备
接洽供应商前,召开跨部门沟通会前,我们都应确保必要项目信息提前一天邮件发给对方。这样每次开会前,我们就可以假定所有参会人员都在同一沟通层面上,开会时就可以直奔主题,把时间用在有价值的讨论上。
2.设立开会到场时间
目前,公司鼓励大家提前到达会议室,不迟到,这肯定是件好事。实际情况中,有些同事会提前10分钟到场,而有的同事则是准时到场,这就会造成“早到”等“晚到”的现象。别小看这每次的10分钟,一年积累下来的机会成本可能就有几十万元。所以,我建议公司规定开会到场时间,区间不超过3分钟。这对于改善公司效率,绝对是标志性的工作。
3.对于决策会议,建立追责机制
开会是为了得出结论,有了结论就要落实。但有些事情,被讨论了三遍,依然没能落实。这种返工式的讨论,对公司效率的损伤是巨大。此对我们可以对标下三星的会议原则,建立追责机制,内容如下:
a.只开会,没有结论,等于零;
b.有结论,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和时间节点,还是等于零;
c.有责任人和时间节点,但是会后不检查,还是等于零;
d.抓住了不落实的事,同时追究了不落实的人,才等于落实。
所以,看似微不足道的开会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毕竟更高效的开会,能为公司省下一大笔资金。
我是马振朕。2018,我与自己有个约定,周更一篇有价值的精炼原创文。你的反馈是对我最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