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突然陷入一种巨大的自我怀疑之中,感觉每天的生活都是对昨天的一种重复,单调而乏味,想做出改变又不知道该怎么下手,索性就一直敷衍地过到了现在。
而在看过这本《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之后,感觉有了一些方向,虽然谈不上醍醐灌顶,但收获确实不少,所以想写下来和大家共享。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琐碎,所以当作枕边书在睡觉之前看一看非常不错,但琐碎并不是说内容就不走心,我们每天的生活不就是由各种琐碎的细节连贯起来的吗?
而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怎样学会以自己的全身心来认真对待每一个瞬间,也就是用心过生活。
01. 用心去做好“麻烦”的事
现代人生活的一个很显著特点就是快节奏,做什么都喜欢很快地完成,为了追求快速,很多便利的设计也应运而生。
但作者也提出,便利是把双刃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忽略了很多乐趣。但我们往往察觉不到这点。
很多人习惯一日三餐在外面解决,或者买回家里吃,而不愿意麻烦地自己回家做。买现成的确实省事了不少,但往往也错过了很多温馨的场面。所以有时候在看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电视剧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场景也可以让我很感动。
在快节奏与忙碌之中,我们往往还会养成“苟且”的态度。
有时候别人在和我打招呼的时候,我根本没来得及看他一眼,只是无意识地随声附和一句,这个时候,问候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这在生活中应该并不罕见,各种事堆在我们身上,我们自然会无暇分身,对于很多无关紧要的事,就养成了敷衍了事的态度,特别是埋头工作的时候,别人的话根本进不了我们的耳朵,
但这种“苟且”的次数逐渐积累,就会慢慢侵蚀我们的生活,直到让我们的生活大变样。
所以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与其一直敷衍下去,倒不如和被我们敷衍过的朋友来吵一架,这样我们才会明白,敷衍没用了,麻烦来了,才会用心对待接下来的状况。
02. 破裂的关系才是真正的开始
所有东西,用的久了一定会出问题。老一辈人对待坏了的东西,总是先要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修好。
而我们现在,看到坏了的东西,第一时间涌现出来的想法一定是它该扔了,甚至东西还没坏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换掉它的想法。
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东西坏掉的那一刻正是开始的时候。
因为已经有了“所有东西都有坏的时候”这种想法,所以当它坏掉的那一刻,心里也就有了准备。不同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是准备换掉它,而作者却准备花时间好好修理一番。当东西修好的时候,它才真正成了作者的东西。
这个时候,它的价值并非只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样,重要的反而是隐藏在它背后的故事。
受这种观点的启发,作者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经过碰撞、摩擦、破裂、产生嫌隙,然后才正式开始。
矛盾是与人相处必定会遇到的问题,而对待矛盾的不同态度,也决定了我们的交友状态。
东西坏了就丢弃的人,在交往时也往往难以掌握修补矛盾的技巧。而像作者一样,总是怀着用心修补的心情来面对生活的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往往都能有所得。
修补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裂痕被修复之后,双方的关系也会更加深刻,生活也更充实。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修好,也不是每一段关系都能被修复,只要我们有这份心,结果如何其实已经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内了,而且我们往往也无法掌控。
但有这样认真看待每段关系,每个物品的心境,我们往往也不需要过多的朋友和物品。
03. 我想做的事和我要做的事
有时候,我会觉得,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最明显的就是,很多人在考试之前,每天都在图书馆学习,但最后的成绩依旧难以让人满意。
这个问题一直很困扰我。直到我看到书里面关于“我要做和我想做”的理论。
我们经常说想做的事就要尽管去做,要顺着自己的心意。这话确实有道理。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想做的事,有时候并不是重要的事。
在图书馆里复习的时候,我们想玩会儿手机,但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事,应该是学习。
不能正确处理想做和要做之间的关系的人,往往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哪怕我们有时候不是玩手机,而是看到了什么好的网课,找到了一本好书,这些和学习有关,依旧属于学习的范畴。
但显然这些学习,都应该排在要做的事后面。要不然这些学习,在当下只是白费。
所以要想努力有所成果,我们得先弄清楚“想做的事”和“要做的事”到底是什么。我们是想要瞬间的快乐,还是要朝着理想前进?
弄清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人生的大地图上,身处某一阶段的我们只是其中的某一个点,我们没有从地图外面寻找终点的机会,只能看见眼前的一小段路,只要分清了“想做”和“要做”,我们才不至于走错路。
用心地过每一天,是用心度过长长的一生的前提。而想要用心地过每一天,秘诀在于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就算再忙碌,也要杜绝内心想要“苟且”的想法,把麻烦的事做好,这样的态度,才是高质量生活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