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老总及公司邀请原百度公司现游久网的优秀员工给我们培训心得总结:
1简述互联网变化:
1999-2004个人网站:站长之家
2004-2013垂直行业网站:汽车之家,太平洋
2013-2016智能手机,PC端转向移动端,APP崛起
2016-2017APP转至朋友圈,微信公众号
(需求不变,形式在变)
附:BAT
百度 信息流 支付
阿里 电商流 支付
腾讯 社交流 支付
一 了解用户心理:1资源分配,2信息不对称,3用户,4没有用户(用户心理,方法,术,道)
二 与交易有关:建造信任成本
三 底线
运营
1分类:市场,用户,商务,内容(买车前的决策,用车中的策略)
2 低阶 高阶 有目标 对数据的理解和运用
王者荣耀:快速上线 快速迭代 灰度测试
2 很多创业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决一种抱怨
微信解决短信费用,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路程
3游戏机制:
1.积分 2.及时反馈
运用到小孩教育问题:
激励小孩背唐诗,买一些贴画,每当小孩背过一首唐诗奖励一个贴画,当孩子要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设置机制,比如三个贴画换一个芭比娃娃,这样可以激励小孩快速背唐诗。这就通过游戏机制有效激励孩子背唐诗的跨界运用。
4洞察用户心理
例子:陪女朋友逛街琢磨她的心理:
女朋友会进去的店铺:1.曾经买过的店铺,2.如果店铺模特身上的衣服她喜欢会进店逛,3.如果店铺有活动会进入
总结规律,创新,积累素材,两两结合
下面是自己近段时间的一点感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我们需要论证哪方面的观点我们就会下意识的收集这方面的事例
最近和一位研究生亲戚住在一起,看到了很多她优于自己的方面。
其一,她说,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其二,她选择东西不盲目从众,有自己的价值观。
其三,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研究生毕业会从事本行业的工作,所以她有自己的行业圈子。
中国的传统应试考试制度已经将大部分人分离出来,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形成了不同的圈子。
应试考试的漏斗已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筛选了这个社会上人们的阶级,少数另外者应该另当别论。无法否认的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
之钱看笑来老师的文章,人生的终极问题是: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让自己不再像原来一样迷茫,抓住事物的核心问题。
前段时间,一直有各种认知方面的文章,最近有很多刻意训练的文章在刷屏,也让自己一直琢磨的穷人和富人区别,成绩高的和成绩低的学生的区别有了一些解释。
阶级的存在不只是一个有钱的父母的区别,更多的是父母带给你的思维方式和资源的区别
生活中和朋友聊天也一样,有些朋友见面就是吐槽自己的工作不好,感情不顺,但是有些朋友会给你讲讲近段时间发生的新鲜事情,或者一些颠覆性的观点,给你视野的扩展和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