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城曾写过一篇《思乡与蛋白酶》,大意是说“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其实就是这种感觉。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朋友圈,微信群里祝福不断,年味似乎越来越浓。
童年时,一到腊八,大人们就喊,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了腊八就是年,预示着过年快到了,这是对孩子们的安慰,也是大人自己的期盼么?
90年代初期,那时候物质匮乏,人们生活条件有限,打工热潮还没有开始兴起,农村家庭都是守着几亩薄田,精打细算依然不够基本的生活。
拿我家来说,平常不来客人,是不可能花钱买菜吃,更别提鱼肉了。那只是村庄条件好的人家才有。我们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或者杀猪时留的猪下水解馋。
过年,对于还是孩童时的我们。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切好吃好喝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有新衣服穿,新鞋穿,有红头绳扎头,有小鞭炮放。
记忆里的腊八那天,妈妈会在竹园里砍根竹子回来,用刀把竹丫削掉,把竹子柄弄光滑点,再把削地下的竹丫扎在一块系在竹子的另一头。
这样就可以举着那跟竹子“打扬”,也就是大扫除,除旧迎新,把屋里屋外,前前后后进行大清扫,过去的土坯木梁屋,拐角很容易藏灰尘和蜘蛛网,孩子们帮忙扫地擦洗。
村子里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是忙得不亦乐乎,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有的孩子拍着小手,跑来跑去,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小时候的我们过完中秋节就开始数日子倒计时,期待过年的日子早点到来。腊八,无疑是让我们看到希望就在眼前招手。
长大外出后,才知道很多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惯,用红豆,花生米,黑豆等一起熬八宝粥,很多寺庙开放赠送腊八粥,报纸新闻都是相关报道。
我们老家是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所谓出门三五里,各处各相风,何况地大物博的中国。
不知不觉,我已人到中年。同样的腊八节,再也没有过去的心境,对过年不再有强烈的期盼,如今过年就大一岁,内心反觉惶恐。
曾经养育我长大的亲人都已不再,阴阳相隔,我再也不能看到他们忙着大扫除,做豆腐,炸丸子,炒花生的情景。
每逢节日,人们热闹欢乐的日子,我反倒更容易触景伤情,潸然泪下。
有时在想,很多人五六十岁依然父母健在,几代同堂,那是我内心最最羡慕的事。就命运而言,有什么公道可言。
惟愿今夜我能在梦里看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