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引起热议,孩子教育问题永远都会备受关注。咱们今天不聊培训机构,聊聊正规军:学校。
上周提到了一个学校,今天想说一个校长和他的一本书。
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和他的《学校如何运转》。
这是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教学用书。书名平淡无奇,一点都不讨好,而且你会觉得跟我们平常百姓没啥关系。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小学和中学是干什么的吗?
这本书给出的答案,会颠覆我们平常所认为的:中小学的实质,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社会,目的是让他们“先活一遍”。
世界各国的学制都不一样,但基础教育的结束时间却都一样,锁定在18岁,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要把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留在学校里,为他们划出边界,引导他们的行为。
那就是教他们听话守规矩吗?绝对不是,而是要让他们安全地犯错误。
基础教育的真正作用,是在这个教育者守护的边界里,让学生尽情选择,充分试错,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挫败的迷茫,让那些经验促进学生成长,这个成本可比进入社会再犯错小得多。这就是“先活一遍”的意思。
这本书是一位教育家写给校长们看的,但此时,你的内心是不是已经按耐不住涌出一个想法:“这怎么跟我上过的学校完全不一样?”所以,这本书是对教育底层结构的探讨和实践。
你可能会问:这么理想化的学校,说的是那些不高考的国家吧?
北京十一学校的辉煌成绩,你自己去网上查,我就不赘述了。
本书作者,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从山东到北京,当过三十年的校长,一直在实践着他“重新定义学校”的教育改造。他的改革成绩令全国教育界瞩目,但他的目标从来不是创办名校或者教育集团,而是“把普通的学校,办成令人尊敬的学校,让每一位学生走在可以伟大的路上”。
他说,学校教育应该是“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
我们印象里的名校学生,都是带着厚厚的眼镜,不眠不休地在刷题,面容疲惫,双目无神,套在宽松的校服里,简直连长相都一样,让家长们又心疼又无奈,对吧?
而在十一学校呢?他们有丰富灵动的表情,独特的个性,能用平等、坦诚的态度和成年人交流。他们都很有主见,在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成绩毫不逊色于天天刷题的学生。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书里有3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1、学校没有班主任。
没有了班主任,也就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我们知道,大部分学校都在用班级的纪律和成绩来考核班主任。李校长认为,这是个致命性的错误。这样一来,老师自然就要和学生较劲,为一点小错大发雷霆,尤其对后进学生容易情绪失控,因为他们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了老师的考核成绩。那么,师生关系和教学效益就无从谈起了。
十一学校实行的是类似高校的选课制度,每名学生按照自己选的课,到相应教室去上课。选同一门课的学生就形成了一个教学班,而上这门课的老师就相当于这个教学班的班主任,比如23个学生选了王老师的数学课,那么王老师既要给他们上课,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更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坚持不懈、问题解决的能力,甚至还要给每一位不同学习节奏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除此之外,学校也有专门“唱黑脸”的复杂纪律的教师,还有专门的咨询师。
一个学生的体验是这样的:在中学6年里平均会与100多位老师打交道,这些老师既各司其职,又都对他的成长负责,随时可以回应他的需要。他也不用担心自己犯的错,会从此被班主任针对,可以更放松、更主动地和老师们交流。看到这儿,你就明白了:十一学校学生的坦率自信,到底是怎么来的。
来看看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给老师们打分吧~
2、学生有能挥洒自我的公共空间,能做到“老师在和老师不在一个样”。
李校长反思:传统学校,学生在老师看不到的时候为什么不一样?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过度管理,要求学生不犯错、不出事儿,这种压力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当学生习惯装假以后,学校连他们的真实面貌都弄不清楚,还怎么开展教育呢?
在十一学校里,有很多你看不懂的空间,比如阳光最好的教学楼前厅,被设计得像环形剧场,装了很多座位,没课的学生们就在那里做各自的事情。校园的花园里还有一个木头房子,里面的学生正在摆摊做生意。传统校园的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空间都有明确功能,这也是过度管理的表现。学生需要能挥洒自我、暴露自我的公共空间,他们可以在那里完成自选动作,也包括犯错误。真把学校设计得刀枪不入,密不透风,他们的成长就会窒息。
3、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课程,课程。
传统学校会按自己的想法塑造学生,忽视掉他们的个性。就像工业化制造标准产品的模式一样,培养出的孩子都是千篇一律的“工具人”。
而李校长指出:教育是一种服务,它服务于人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学校真正的产品应该是课程,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力。你猜猜,十一学校有多少门课程供学生选?20门?30门?是300门!同样一门数学、物理,就有五个级别可选,一二级满足高考要求,建议艺术方向学生选修,五级是面向未来有志于从事这个专业的学生,他们可以上不封顶地去摸高。
好多老师和家长,恐怕也包括我们自己,都在习惯性地为孩子补成绩差的短板。这种补课,往往让学生在力不从心里,逐渐丧失自信。实际上,教育的目标不是补齐所有短板,而是发现学生最长的长板是什么,是挖掘他的潜能,这也是他未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所以,十一学校不仅在鼓励学生试错,也在帮他们寻找自己的长板。
李校长说:潜能是观察不出来的,它埋得很深,只有让学生什么都试试,试出来后,就可以长期专注地投入了。所谓“差生”,其实是还没有找到长板的学生。比如,数学不好的学生,往往对艺术就特别敏感。这时候该做的,是发展他的艺术特长,而不是按住他天天做数学题了。
这些颠覆式的不一样,李校长是怎么做到的呢?学校的模式不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吗?
李校长认为:校长们往往有一种误解。他们认为,学校的组织结构是政府确定的,不是哪一位校长可以轻易改变的。其实,我们无须触动原有体制下的条条框框,就可以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有所作为。十一学校的成功案例,就是靠改变学校现有人员的结构实现的。书中有详细的组织结构设置,我就不赘述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看。其中的一个金句一定要喊出来:
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
这句话,现在也已经被很多企业家、商业大牛,刻在心里,挂在嘴边。他们如同李希贵校长一样,正在从工业化时代的流程中,从旧有的组织形态中,最先觉醒过来,带领一些组织和个人开创新的未来。
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