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教育】如何为孩子创造“社交环境”

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约同学到家里玩。

2.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社交水平开放的环境,可以带孩子工作的环境,带上孩子去参加可以参加的社交活动,让孩子耳濡目染。

在家,家长也应主动沟通,找到孩子的兴奋的话题,与孩子聊下去。

3.给孩子找一位社交训练的陪练师。让擅长交际的小孩带内向的小孩,比如教小朋友微笑、对別人赞许。

4.鼓励孩子在生活中熟悉的场景社交。比如鼓励问路、询问工作人员、问老师、还要演讲复盘。



衡量孩子交际能力的标准

以色列儿童教育家十分重视和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因为个人交际能力的好坏,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专家们指出衡量孩子交际能力的标准是:

1.不惧怕陌生环境,很快适应新环境。

2.必要时,能克制自己的感情。

3.有独立能力,不喜欢依赖别人。

4.与小伙伴相处和谐,能在各项活动和游戏中合作成功。

5.善于和乐于帮助他人,并能谦让。

6..能理解成人的意图,并能按成人的意愿去办事。同时还能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建议。

7.有组织能力,在游戏和学习中能起到“小领袖”的带头作用,并为伙伴们所喜爱。

8.在公开场合中,能聪明、机智、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9. 热情开朗,与人交往中充满尊重和信任。

著名犹太教育家齐克罗宾把孩子的交友过程分为四个互相重叠的阶段,针对孩子以下的几个情感阶段,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孩子建立友谊,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三至四岁为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把在一起玩或者住在附近的孩子当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这时的孩子寻找朋友就是为了有用:对方有他喜欢的玩具或者他不具备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善于交往,却拙于影响他人。

四至六岁为自我满足阶段:交友,互惠不是目的,他们往往不能同时交较多的朋友。

六至九岁是互惠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交友是互惠而平等的。

因此,他们评判朋友就有了一个标准:谁为谁做了什么,并希望得到回报。正是因为这种互惠的关系,这时,有友谊也只限于一对、小团体或者小派别,而且一般为同性关系。

九至十二岁是亲密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太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素质和幸福与否。许多心理学家把这-阶段视为所有亲密接触的形成阶段,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个时候不能找到亲密的朋友,那么到年少或者成人时代就永远得不到,也不会得到真正的亲密伙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