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姨,在我从小的印象里就是那种争强好胜的人。很不幸的是,找了一样脾气暴躁的丈夫,经常是一言不合就开始拳脚相踢。小的时候每次回到外婆家,总能看到她哭哭啼啼的跑回外婆家时的样子,有时候是头流血,有时候是脸上有淤青,衣衫褴褛。清晰的场景记忆深刻,同样伴随深刻的是止不住的内心疑惑,三姨为什么不结束这段痛苦的婚姻呢?
无独有偶,作家周晓枫的散文集《有如候鸟》,其中的一篇小散文《布偶猫》也讲述了婚姻生活里地位不平等的男女双方的婚姻。在惊叹于作者熟练的在猫与人两种不同属性的生物之间巧妙的架起一条条通道展开自己的述说之时,那些毕加索身边的女人们的形象也由此跃然纸上,惊叹她们对毕加索给自己施予家暴的隐忍态度,惊叹她们逐渐的卑微与顺从,也惊叹于她们通过一个个的痛感来获得“被需要”的快感以此来麻痹自己,从此人生被不得不烙印上寄居的印记。无论是寄养关系也好,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好,还是男性沙文主义也好,最终只有他的第四任妻子挣脱了毕加索家暴的牢笼,勇敢的对其说“不!”由此不仅自己摆脱艺术家对她的束缚自己成为了知名的艺术家,还找到了最终的真爱。
就像书中所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不断试错、触底才得以确立界限。”受虐一方的退让隐忍正是施虐方用以滋生其过量的男性荷尔蒙因素的温床。在其影响下,男性施暴者像个被爬虫类脑占据的动物在亲密关系中以施暴摧毁来展示其男人雄性的一面。难道真爱就应该是爬虫类脑统治下的弱势一方不对等的付出与隐忍吗?难道作为弱势一方的女性在婚姻中必须要绝对的服从男性权威,然后还自欺欺人式的解释为那是一种对女性的爱吗?对于家庭婚姻,由于整体社会价值观方面有着一种“和”的思想,即夫妻之间劝和不劝离;这是家庭内部的矛盾,还需自己的解决;女性维权路上的各种艰难,很多女性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家暴后选择息事宁人,依旧过着这样的日子。庆幸的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各种法律法规的相继完善,很多勇敢的女性敢于走近大家的视野,揭开自己的伤疤,向自己开刀,向过去的自己告别。
不知大家还记得那位曾因家暴妻子而让人设大跌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他在公司公开的场合下,在孩子们的面前多次的家暴她的妻子kim,最终kim不堪忍受拿起法律的武器选择了离婚。要走出这个牢笼一定会很难,一定会碰到很多的艰难险阻,甚至还有不理解的冷嘲热讽,美其名曰的劝说“要对男人温柔,要理解人”,“男人就是那样的”……,也许她们只是被催眠了,也许她们还没有觉醒。但kim的适时的觉醒不仅解救了自己,她还以此为契机创办了“反家庭暴力工作培训班”,自己成为了反家暴倡导者,用自己在反家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有同样厄运的女性分享,帮助他们,也成就了自己。
2001年热播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是以家暴为主题。由梅婷饰演的女主在一次次男主的家暴行为面前,因为传统观念以及念及的夫妻情分而选择隐忍,当男主由猜疑一步步转变到施暴地步时,女主最终走向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最后并收获了一段美满的婚姻。这一路是女主由柔弱,胆小,卑微的角色一步步成长,在与家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蜕变成勇敢,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独立女性。好的婚姻固然能让人滋润,而不好的婚姻也不是只有其颓废打击的一面,深处其中的女性如果能有独立意识,即使觉醒及时止损,敢于说不,在这场“婚姻解放战”中她会逐步的成长,她会细心的保留下有力的证据,会大胆的去鉴定机构评定伤情,会勇敢的走进当地政府机构揭露这样的耻辱,更会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经历去分享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女性的判断能力,观察能力,解读能力以及细心,而这一切品格的炼成都是在这与家暴抗衡过程中属于自己的成长部分。成长,离不开风雨的磨难,哪怕仓促的成长都是如此!
那个不愿和“一座历史的纪念碑一起生活”的毕加索第四任妻子用自己的执着走出了家暴的桎梏;那个不仅自己走出家暴还帮助许多女性走出家暴境地的kim也有了自己独立的一番事业,还有那位电视剧中的女主遇到了的真爱……。所有的这些女性她们敢于独立,敢于挣脱舒适的囚禁,寻找自己的独立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对自身自由的追寻。只有这样女性才不会被卑贱的认为是婚姻里的寄生虫以及男人的附属物。他们眼中的亲密关系的解读不仅是平等,尊重,勇气,更重要的是还有独立,而这些女性在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过程中也终将迎来了她们的另一番春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