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喜欢抠字眼,对于写。
同样是2000字的文章,一般情况下,我需要花费别人两倍的时间才能完成。思考问题时没有逻辑、书写过程中经常性大脑短路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去抠字眼儿。
往往在表达对一件事或者一个物品的感情时,总是觉得找不到一个合(装)适(逼)的词来形容,本来就没什么写作逻辑,再遇到这种一言不合就跟字眼杠上的事儿时就更加磨磨蹭蹭了。
而现实是,大多数时候即便是换了一个自己觉得够逼格的词儿也并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因为用了一个晦涩难懂的词语搞得一句话念起来浑身不舒服,破坏了语句原本的简洁和流畅,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估计也就我爱干。
这样挑挑拣拣,一篇文章写下来心力交瘁还落得个狗屁不通。
所以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等到察觉到自己的作时,已然发现作的火苗一旦冒头,很快就呈燎原之势了。不知不觉间,抠字眼儿的这把火从写蔓延到读。
即使是再天才的人,写作时也经常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这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放下笔先行阅读,我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估计是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写作很慢,这可以理解,奇怪的是读我也能慢出我的节奏来。
如果手上拿的是一本经典读本那还好说,每每有精彩之处可让我啧啧称奇、反复咀嚼,这时候慢点是理所当然。倘若换作一本知名度不高的书籍,文中只要出现一丁点措辞不当(自认为逼格不够)的地方,便要自顾自地义正严辞批评指责一番,然后再经历一轮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一般情况下最后的结果都是以绞尽脑汁却求词不得而告终。
说别人用词不准确吧,自己又还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词儿,要是让指明用词不当的依据,同样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这不是作是什么?
作的背后是好高骛远,是无病呻吟,是故作深沉。
当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很快就能发现抠字眼儿这一作劲儿十足的行为发生在我身上是有其原因的,原因还很简单。就类似于小孩子会因为自己穿了一身新衣裳,在别的小孩儿面前得意洋洋,只不过是满足于由攀比心理带给自己的优越感罢了。
觉得别人用词不准,你不就是想说:你这文笔也不怎么好嘛,这句话要换我写的话肯定会描述的更加精彩的多。自己写的时候又抓住一个词儿磨蹭来磨蹭去,一个本是无关紧要的连词更是删了又加,加上又删,如此耗费精力的去折腾还不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看!我写的文章是多么的标新立异,每一个词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精髓的气息。如果再继续深入的剖析 ,类似这样无限的自我否定再自我肯定:这就是自卑。(这个话题在了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说明了。)
继续说到这种咬文嚼字上。能力不够,又或是半壶水响叮当,总要想在什么地方找找存在感,所以选择作,选择故作深沉,选择另类来表现自己,以达到引起别人注意的效果。这么做其实无可厚非,只是回过头来想才觉得有点本末倒置。让别人注意自己,当然不是想让别人看到你坏的一面,既然你是想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秀,但现实是根本没人注意到你,那么理由还不够明显吗:你还不够优秀,优秀到足以让其他的人都注意到你。
所以,像小丑一样的在人前蹦跶,即使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别人的关注,可是意义何在呢?你终究还是那个不够优秀的你。
每个人都应当试着接受不够优秀的自己,并坚持朝着优秀的方向努力。
没有金刚钻,便不揽瓷器活儿。我既然还没有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的能力,何必非要斤斤计较,追求什么字字珠玑。真诚的书写,清晰的表达自己就好了。水平不够还咬文嚼字,写出来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真正有人读到时就会被赤裸裸的打脸。
由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不知所云的东西不叫文学,最多只能称为造句。
没有金刚钻,便练就无敌身。反正都已经做了这么久的尘埃,何必再在乎山的高大。写的慢,水平低,坚持多写就好了,文笔差,思路窄,坚持多读就好了。
你知道翻过这座山,山的那边就是你梦寐以求的海,当你花了很长的时间想了无数种可以快捷到达的方案时,别人已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山的那头,很多时候埋头走比反复想来的实在、来的有效。
通往理想的路是走出来,不是靠幻想出来或仅仅是说出来的。没有永远的弱者,只有停止不前的人。
人总是会在不合适的年龄,幻想着或是做着不靠谱的事。小孩子的时候,会想象自己是一个大人,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等成为大人时,嘴上三句不离“本宝宝”,幼稚任性还标榜自己“童言无忌”。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必故弄玄虚,不必造作娇情,此时此刻,你就是你,最真实的自己。借用《无声告白》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便是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希望所有人都能清晰的认识自己,并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成就非凡人生。
不知道这篇文章(造句)有没有让你们觉得是在故弄玄虚,实力打我脸呢?喜欢或是不喜欢都请留下你们此刻的所感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