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而是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教学勇气》
从教几年,我心中一直有些问题:为何课程改革一直遭受巨大阻力,许多教师都对教育专家理论不以为然,对改革措施有抵制情绪?
《教学勇气》这本书给了我答案——“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而应当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在倡导“学生中心”的改革中,教师的自我被忽视和压制。教育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采用自上而下的外在统一标准来要求教师,忽视教师个体差异和主体性。有不同教法的老师不得不屈从于他们不认同的标准,因此而感到痛苦。
每个人都对教育有发言权,因为我们都是“过来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成长历程。你最喜爱的教师老师是怎样的?最不喜欢的老师是怎样的?
根据我之前的了解,许多人心目中的好老师都有这样的特点:负责任、亲切、关心学生、渊博、幽默、讲课有意思、有人格魅力……
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则往往是:不尊重学生、暴力(语言或行动上的)、势力、不负责任、照本宣科、专制霸道……
每个人的回答虽各不相同,但我们能看到,教师能真正影响学生的,不在于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他的个人品质、对教学与学生的态度,以及和学生的关系。
而这些方面都是很难量化的,也很难通过外部手段形成。
在我看来,教学的外部标准有意义,但应当作为教学的底线;教学方法有意义,其意义在于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更多选择,而不是去束缚教师。
在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统一标准吗?
我也曾经以为,好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师生之间很多互动、学生积极活动,气氛活跃,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这样的设想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太理想主义,也没看到其他的可能。
而我同事告诉我,她中学时代最喜欢的历史老师每节课都不带教案,也不带教材,提着一个茶杯,就像讲故事一样给他们讲历史,一边在黑板上标识清晰的时间线。他的课堂上也几乎没有互动讨论,但是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印象也很深刻,因为这位老师把历史“讲活了”。
我的硕士导师的课堂也几乎算是“一言堂”,讲的内容也很深奥,但同样让人很着迷,你会被他构建的理论世界和他沉浸其中的陶醉所感染。
他认为,在大学里,不一定都要给出清晰的答案,如果一堂课让你感到不安,让你满怀疑惑,或者因为观念受到挑战气冲冲地离开教室,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
并不是热热闹闹、活泼欢乐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沉默和严肃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我们已经有答案了。在教学上,不存在一个外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而优秀的教学,也存在这样的共通点,他源自教师的内心——他们对事业抱有认同和热情,让教学充满生命力,触及学生的心灵。而不好的老师,不在于他讲课的技巧蹩脚,而是他对工作和学生不负责的态度,和疏离甚至恶化的关系。
正如书中所说:“不好的老师将自己置身于他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我们身处一个贬抑内在价值制度环境,如果我们不尊重教师个性,如何培养出独立、自主、有个性的学生呢?
如果教师失去自我,成为不合理制度的一部分,可能会忘记最初坚守的东西;或者出于不满,与教学、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
《教学勇气》则鼓励教师要在重拾“自我”,相信“自我”的力量。
一方面,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不分裂的自身认同;另一方面,我们终身处于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做出选择,整合那些符合自己个性的东西,让自己更加完整。完整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瑕,而是变得更加真实了。
我们可以选择独处静坐、反思、默读、散步、倾诉的方式来倾听自己的声音。
教学生涯中,困惑、痛苦和沮丧或许会始终伴随着我们。
而当我们开始努力在教学中构建完整的自己,去建立与学生、教学内容之间深刻的紧密联系,教学也会更稳健,我们的心灵会更加踏实,教育的力量才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