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盘总结
一.进行考研的目的:
(以下总结于16年9月初,原题为“我希望通过考研获得什么”)
1.自信:对艰苦、繁复庞大、竞争激烈的工作心中有底的信念。相信自己不会掉链子。
2.对时间的把控能力,提升对一天内有限工作小时数的压榨能力。
3.保持持久专注的能力。扎进一门学问中的能力。
4.对艰苦工作的忍耐力。
5.把繁复庞大工作每一个细节做好(至少兜住)的能力。
6.抗压能力
7.吃透一个东西的能力。
8.吃透一部分经济学(两本高鸿业)。
9.更高的平台(包括学校的层次和接下来三年所处的地理位置)。
以上各条按重要性排列。
二.考研相关决策过程
决定考研:大一下
决定考研的科目:大二下
考研的目标学校最后确定:大四开学(之前确定了一个较高的目标院校,后来调低。最终确定的考研目标是海淀某工科985的经管专业,难度较低,竞争激烈程度一般。)
三.各阶段所做工作及其评价
第一阶段:大一下到大二下
1.决定考研:
原因/目的:
放弃出国。主要基于经济原因。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如果将出国留学视作投资(而不是 “人的提升”),则必须考虑投资回报率及风险的问题。相比之下不如买房,遂说服父母买房。
放弃保研。保研需要三年时间高强度课业投入,基于以下原因无法实现:1.对本专业无甚热情,也不感轻松。2.互联网行业大热,彼时有手艺有门路,专注学业机会成本太高。3.大一至大三上都不领(或领很少的)家里生活费,忙于生计。4.心态比较躁动,认为考研可以 “毕其功于一役”,比较省事。
因此只剩下考研一途。(当时亦有获得较好机会则不读研,直接辍学的准备。)
评价:
正确决策,不后悔。
2.早期的考研准备
原因/目的:
由于较早就下了决定,因此希望早动手,占据优势。
主要计划:
(1).提前重学一遍三门数学(完全没做)
(2).加强英语(做了,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3).至少过一遍考试的专业课(没做到)
(4).浏览政治(完全抛于脑后)
评价:
没完成计划,一部分原因是兼职工作较繁忙,但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一个做事的状态。一方面主课压力不断增大,一方面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自己也逐渐明确了目标,但是仍然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打游戏、逛论坛上。自己骗自己是拓展视野,其实就是逃避较为正式、费力的工作。这段时间工作干得还可以,但其实并没有非常认真和投入的去做。总的来讲效率低下,也没有真正的读书、拓展视野、锻炼能力、尝试新事物。感觉潜意识中还是以逃避的心态面对一切。
第二阶段:大三一年
1.大三上:英语与专业课
原因/目的:
首先展开这两门,客观上是因为英语确实需要长线的功夫,以及专业课体系较为庞大(有两本书,且概念性的东西很多)。但主观上讲,是因为这两门学起来轻松,感觉可以像看小说一样,没什么负担的浏览一遍,就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主要计划:
(1).英语以六级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达到预定水平。(实际大三上六级428,大三下552,均未达到预定水平。)
(2).专业课宏微观,在各看完一遍。(截止到春节前,只看完了微观经济学。而且掌握程度相当堪忧。)
(3).着手数学(完全抛在脑后)
评价:
大三上是兼职工作的最后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期,兼职工作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本身当然是好事,但是客观来讲牵扯了考研复习的时间、精力和情绪。实际上,不能把兼职工作的成绩作为影响考研准备的借口。因为当时的目标就是兼顾这两项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并且获得这种能够兼顾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学期的课业压力确实也比较大,但是如果能提高效率、下决心减少浪费和娱乐,不是不能对付。
畏难,或者说本身性格中“遇难则退”的缺点,在本学期充分的暴露出来。
在微观尺度(每个学习小时中的专注程度)上体现在:看书、做题稍微遇到困难,稍微需要用脑子,就宁可放下书本玩手机或看课外书(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作中)。这样的现象可以说一直存在,但是直到这时才获得充分重视。在采取使用“我要当学霸app”等一系列手段之后,有所进步,但是仍然效率不高,且极易反弹。还体现在一种不自觉的“糊弄事”的态度,看书浮皮潦草不求甚解。
体现在中观尺度上(一天内进行的学习小时数),是每天早上中午起床后先玩手机、饭前饭后大量时间不务正业,拒绝进入工作状态等等。依靠时间表和计划的订立进行了矫正,有一定效果,但是仍然效率不高、容易反弹。这不能被归因于兼职工作导致的节奏混乱,因为拒绝将兼职工作,纳入时间计划的也正是自己。当时的理由是难以估计工作量,其实兼职工作并没有那么难计划。拒绝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为偷懒留下空间,以及畏难。
宏观尺度上,体现在仍然【不敢】向真正困难的任务进发,比如数学,比如英语听力和口语、音标。
除此以外本学期集中暴露的问题,还有情绪等等,这些后文将专门开辟一章论述。
1.大三下:全面出击(含暑假)
提要:
放弃了兼职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课业与准备考研上。
主要计划:
(1)完成宏观+中微学习,希望接触计量经济学。(完成了一半中微+一半宏观)
(2)希望过完一遍数学(实际只过完了概率+线代的冲刺课,且由于没有配套做题,几乎没记住什么。)
(3)希望有一些学术成果(最后结果几乎颗粒无收,且事实证明这是不切实际的。)
(4)英语六级600分(实际只有552)
评价:
这个学期(以及之后的暑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整个局势陷入严重的被动。集中体现在数学上:只看了线代和概率两个小门的冲刺课,并且没做习题,看完之后几乎就没记住什么。这造成了非常非常恶劣的后果,导致最终整个数学的复习进度比其他人滞后一个多月。最后线代和概率两门的熟练度、掌握程度远远不足,直接导致考场翻车。
深刻教训:要真正掌握一门课程,浏览一遍只是你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如果不通过做题巩固,首先是忘得极快,即使当时感觉学的很顺畅了,很快就会遗忘的千疮百孔,形不成知识体系;其次是一遍浏览几乎无助于知识的运用(无论是研究还是应试),了解绝对不等于掌握,更何况仅仅浏览一遍绝对做不到了解。
可能有的人看一遍就既了解又掌握了,但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我看一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该有的幻想不能有。作对题、考出分才能体现水平。只浏览一遍就觉得“有了交代”,就觉得轻松愉快完成任务,实际上流毒无穷。
专业课学习同理,不赘述。
如果进一步剖析,无法实现更好掌握、更深入学习的原因,仍然是畏难。
在学术上希望做点什么无可厚非,这种愿望本身不是问题。但是与当时的能力、状态、整体进度相脱节。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不切实际想法似乎总在出现,总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而且似乎我对此有一定的成瘾(沉迷于幻想),这绝对是犯了大忌。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将在其他章节再进一步展开。
微观和中观层面上来看,效率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宏观上来讲,简直低的吓人(比如基本是一周四天工作制,剩下三天效率极低或干脆放弃工作)。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要考虑当时情况下对于形势的认识,和自身的自律能力。如果看到在这一个学期中提高的过程,则应该认为这个学期还是有所建树和积累。大三下及暑假,在这个方面的挫折、弯路、认识误区、有关指标(比如每小时专注程度,每天排下的工作小时数)的由极低到相对低,应该被看做一个不可避免的成长过程。
第二阶段:大四上
阶段提要:
志愿调低后开始冲刺。
1.9月开学到10月末报名完成
工作提要:
(1)最终确定应该报考较低的志愿(此处应有叹气)
(2)攻克高数(含1000题)+线代8讲开始看(之前就发现自己进度严重慢了,高数没敢简化,后来证明这是对的。简化了工作量的线代和概率严重翻车。)
(3)专业课一开始路子不对,仍然和中微死磕,并且抽出主要的工作时间去做了不是很相关的工作。
(4)政治的复习被教材坑了,所用质量不好(推荐肖秀荣精讲精练)。进度正常。
(5)英语一切正常。
评价:
具体的讲,最大的问题是数学进度太慢,是之前拖沓、畏难的恶果。专业课走了一定的弯路,但是后来证明影响不大。政治、英语各自遇到一些挫折,同样后来证明问题不大。
这一段时间另一个极大的问题,是进入状态比较慢。磕磕绊绊了很长时间,才进入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学习状态。显然主要是心性和个人思维习惯方面的问题。
能够进行这方面的转变,或者说获得相应的能力,是我决定要走考研这条路的最主要目的。因此这个打磨的过程正是我想要的,也基本起到了预期的作用。但是从应对考试的角度讲,这个过程有点长,不利于最后满意成绩的取得。
2.十一月
工作提要:
(1)线代和概率仅仅是看了张宇的书+课后习题。(做题严重不足,几乎只看了一遍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也严重不达标。),然后开始做真题(时间不够导致基本只是做了一遍,投入严重不足。)
(2)专业课问题不大,但仍然有改进空间。在这一整个学期,我选择的是过了三遍全部内容(第一遍是书+书后题,第二遍圣才笔记和题+书后自己认为的重点题,第三遍笔记)。最后几乎没做往年题。这是根据往年题难度作出的判断,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其实完全可以压缩周期,多做几套往年题。绝对还有提高的空间。
(3)政治正常,英语正常。
评价:
总的来讲状态还可以的一段时期。但是仍然感觉没有能使出全力,固然有失眠、恶劣习惯仍然存在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在后面专门分析),但是仍然感觉可以做的更好,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充分的发挥。
3.十二月
工作提要:
(1)数学在做完15年以前的8套题之后开始做张宇系列,然后再回来做近两年的题。部署上是正确的,但是被张宇系列的难度打蒙了,题目做了也总结了。但是从最后的效果来看,吸收的并不好。这应该归因于最后时间的紧张。40天做20套题,设想的不错,但是实际来看并不宽裕,更何况又加上临近考试心态开始躁动,远远没有达到预计应有的效果。
(2)专业课,如前所述,应该留出时间做更多的真题。政治、英语,一切正常。
评价:
随着考试临近,心态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频繁的心理崩溃让本来就不宽裕的时间更加捉襟见肘,大量原本可以让情况远远比现在好的计划被打折扣。自信,心态,性格,情绪,对于这些东西的打磨也是走上考研之路的重要原因。应该说,通过经历考研,相应能力有了进步,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状态(境界?)。必须要想办法补上这一块,这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缺的。
四.重要的主观因素分析
提要:
这部分将对考研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比如情绪管理、失眠、对待考研过程中各种事的态度等等。因为这次的“考场翻车”(主要体现在数学因题难而崩盘)主要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就不再专门对考场上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下开始分点论述。
情绪管理:
一直以来的严重性格缺点,容易失控,容易崩溃,容易怨声载道哭天抢地。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波动太大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精力,如果波及到睡眠,后果就更严重了。
关于负面情绪,缺乏排解的方法:1.感觉没有很合适的人来倾诉这些事情。2.对于体育运动提不起热情,无论是球类项目还是健身房,比较抗拒(主要是因为懒?)3.打游戏、逛论坛基本起不到预想中的减压作用,只是不断加强对这些活动本身的依赖,应该抛弃幻想正视这一点。4.看电影和电视剧有相对比较好的效果。
措施:需要下大力气打磨心性,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现实意义,它绝对不只是矫情。首先是摆正心态,不能再放任情绪失控。其次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知识。然后一定要有排解的措施,不能抗拒运动,也没必要社恐不敢跟别人聊。
关于所谓“机会成本”:
时不时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有拿得出手的技能,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又认识一些人。因此考研的过程机会成本还是挺高的,如果我用这段时间去专注的写东西、参加工作,一定会如何如何。其实这个观点未必成立,而且会引起心态躁动,应当警惕对待。我没有做过全职坐班的工作,因此对于正式工作的整体没有直观的认识。实际上跟人面对面的社会经验也并不十分丰富,困难可能被低估了。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下,过多(且非理性)的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实际上是让能力这个正资产,成了负资产,即“患得患失的理由”。实际上是可笑也可悲的一件事。无非是给自己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理由,然后心安理得的逃避现实。
不安全感与孤独感
坦诚来讲我是一个比较缺乏容易缺乏安全感的人,内心不够强大且容易自卑。对这些问题的纠正也是我坚持考研的原因。从目前来看,依然是有进步,但是水平远远还不够(无论是对于通过考试,还是达到预期的意志力水平)。
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必须用成就感冲刷不安全感。别无他法。
孤独感包括作为单身狗的孤独感,和作为跨考狗的孤独感。这两种情况是不是使得我处于一种比较孤独的境地?是的,但是真的完全无法忍受么?也未必。如果我有较强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让不安全、孤独、情绪失控形成彼此循环激发的恶性循环,很多事情可以远远比现在做得好。所以关键仍然是加强情绪管理的能力。
失眠
老问题了。需要从生理、习惯、心理三个方面来探讨。
生理方面,必须严格管制功能性饮料(茶、咖啡、奶茶等)的摄入。总的原则是能不喝就不喝,能少喝就少喝,晚6:30以后绝对禁止。
习惯方面,没能下大决心大力气断绝(或引导转化)睡前平均玩15min,醒后10min手机的恶习是最大败笔。且不论浪费的时间本身,对于精神、心态也绝对是损伤巨大。
心理方面,是前三个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的。
四.总结
以两个标准来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第一是在考研之初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第二是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要求(如果我不调低志愿的,则达到第二个标准必然需要达到第一个标准。但现在应该承认两个标准之间有差距。)
对自己的要求,从性格、耐性、意志力等角度来看,应该说有进步,但是完全没有达到一开始自己制定的标准。平均下来每天一小时的失眠时间也无法称得上可以接受。结合实际情况,也许这样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这些问题不应该以一个“我考上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的态度来面对,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在一生中都要不断打磨矫正的东西。能形成习惯,自然而然,固然好。但是只要没有达到“自然而然”,就必须时刻警惕,时刻自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认识境界,但更是能力境界。对于我们凡人来讲,“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绝对无法避免的经历和锻炼的过程。
必须反复强调这样一个原则:对于考研,打磨心性和锻炼能力,和获得研究生录取资格是同等重要的目标。前者是做任何事情(无论是考研、做科研、去供电局、混电力圈、混互联网圈)都不可或缺的能力,后者的现实意义也无需多说。
对于第一个目标,总的评价应该是有所进步,但是没有达到预期。对于第二个目标,有没有成功录取将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第二个目标的实现情况,应持悲观态度。宜认真考虑二战及其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