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荣2020.01.05
通过杜光亮老师讲解阮传毡老师的辩证思维,我的理解是世界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时间,空间的真理;也没有绝对方法使我们实现彻底圆满。这个世界处处是矛盾,时时有围城,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谐与平衡自己,和谐自己的内心,平衡自己的身体,工作,事业。不要羡慕任何人,也不要固执的认为人错己对,绝不要争辩什么,哪怕是语言。
读死书,死读书,可能导致书呆子。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并存,东西方智慧交融才是出路。毛主席说,他身上有虎气,也有猴气。就是说生活的本质是斗争和妥协。现实世界绝不是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的逻辑思维,虽然这个逻辑思维是没有错的,但是永远都不要忘记辩证思维。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话说,与有肝胆人处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就说明了,要读活书,活读书,通过读书使自己更灵活。要活学活用,在变化中掌握不变,在不变中窥测变化。不变的是逻辑思维,变化的是辩证思维。局限性中充满了突破性,突破性中蕴含着无限性。正所谓看透了世界的本质,我依然对世界充满热爱。钱钟书先生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振作自乐。从一个侧面说明钱先生逻辑思维为主,辩证思维为辅。《三体》中逻辑思维会认为人类的无底的欲望会毁灭自身。辩证思维认为世界会在矛盾中斗争,在斗争中妥协,人类应该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总体来说,我认为这两种思维都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
理性思维永远都是冷静客观的。辩证思维经常出现在生活中,大多数都是为我所用的,一切以有利于自己,有害于对手为根本。生活需要美,科学需要实,斗争需要狠。这个世界应该是零道德,零状态。你看似多得的那部分,在别的地方必然会失去。你在某个地方看似吃亏,在另外一个时间必然补偿。所谓的高尚也会有人为你买单;所谓的卑鄙,也有其付出的艰辛。生活需要大于等于零。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常想一二。做事保持混沌状态,实际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张弛有度,恰到好处。太极图也是理想状态,实际当中,黑白不可能是五五平分的。只要心中去寻找那个一和二,心态就会美好。只要心中常记得零,心态就会平和。
联想姥爷去世时,我心里特别悲痛,却无论如何在众人面前哭不起来,不是我对姥爷没感情,而是自己一方面特别自卑,不敢哭。另一方面,特别自负,觉得心里难受就行了。耳边隐隐听到姥姥说,他外公白亲了他一回。实际上,自己内心更觉痛苦,但自己觉得那种痛不是用哭可以表达的,尤其不是可以在众人面前可以用哭来表达的。可是自己每次做梦梦到外公自己都会哭醒,自己一个人回忆外公或者写他的一些文字的时候,眼角都会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人到中年,我再次体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回想为啥当时不哭呢?感觉自己不会演戏。有演戏意识已经人到中年,也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演戏了。
真正的幸福是自己已经感觉不到幸福和苦难的区别。真正的快乐是已经感受不到快乐和烦恼的分别。庄子说,忘记了脚,鞋子就合脚了。佛祖说,没有了分别心,也就涅槃了。道家说,道法自然,顺势而为。
佛家讲究无分别心,我觉得与无我有些微妙之处。无我当然无分别心,然而无分别心我还在。无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杀式灭亡。倒是忘我与无分别心有些接近。但是所有的理论还是要回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就是1与0的关系。庄子说,忘了脚,鞋子就合适了。我想说,忘记了自己,环境就和谐了。忘记自己和修炼无分别心哪个更容易?(这个有待进一步分析。今天先暂且不表)叔本华说人性最大的弱点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但是人性的本真就是趋炎附势,类似于植物的趋光性。实际上一些人对自己的看待方式会使自己更清楚的看清自己的实际位置(也许这是给了我们唯一能清醒自己的一个机会窗口)但是我们必须要用理性辩证思维认识到,这会带给我们烦恼和痛苦,因为我们一方面希望清醒,另一方面在乎别人的态度。所以酒为啥有那么多人喜欢呢?我试图通过理性辩证思维去分析人的心理,进而为人类心理带来解放。但我觉得这也许是徒劳,因为理性与感性不是泾渭分明的,不是自由切换的,就像太极图一样,虽然是黑白分明,但是黑白转换却相当多样,相当复杂。
不管怎么说,我是认为辩证思维是自由切换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对于个体的受益来说。逻辑思维是科学延展的必要思维方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只能作为辩证思维的辅助思维方式,而绝不能成为主导思维方式。否则世界将是一个模块运行方式了,然而现实世界却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这应该是辩证思维主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