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记
这是一篇小记,本来打算在国庆节期间发布,奈何事情实在太多,一晃过去之后才又想起来,我在10月1日写下的这些文字。
假日的第一天,依然早起的人,似乎感到些疲惫。也许是想到大多数还在睡懒觉的人们,也许是想到那些欢快出行的身影,也许是来自对现实的抱怨,又或是发自内心的怅然。
而此刻的我,只有对放假的焦虑。假日,尤其是长假,于人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影响,比如:
放假就该出去好好玩一下;
放假就该什么都不做;
放假就该放纵自己,爱干嘛干嘛;
放假就该多花时间陪伴家人;
等等……
实际上,任何时候,你都可以:
踏上一趟身心都在路上的旅途;
找一个舒服的地方放空自己;
做一件疯狂的事,不带一点评判;
为家人制造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等等……
不禁感叹,光是放假这么一个事情,就被放进去了如此多无意识的“应该”,更不用说在平常忙碌的生活里,又有多少无谓的阻碍了。
“丢”掉管理,走向心流
这个假期,我过了14天,其中有3天时间在上班,5天时间在做自己的项目,还有6天时间在学习信息分析和陪伴家人。明天孩子开始上学,我也要回到原本的生活节奏上来了。
这14天,我基本把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的一套工具给暂时“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自我决定和心流时间。一开始这样的工作习惯会让我感到不安,因为我没有了时间花费的记录。幸好,我的工作习惯是,从清单到过程,再从过程里产生记录,最后根据记录进行复盘。所以,暂时丢掉的那套系统并不会让我荒废度日,反而这样的生活让我切实地体会了一把“支配时间”的快感。
自我管理系统之所以会带来略微的神经紧张,是因为其来自于一个不那么恰当的隐喻:我就是一个机器人。我曾在教练课上给大家分享过:我觉得我就是一个不断地生成、执行、优化任务的机器人。我的脑子里好像安装了一个管道,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Pop”一个任务出来,让我去执行;然后到了某个固定的时间,它又会“Pop”一个清单出来让我去回顾。
然而,我暗暗感到,这种偏向于专注模式的工作系统,其实是有损创造力的。而如果我要过上创造者的人生,我需要一个不同于此的隐喻。
必要的张力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里,作者曾经提到过学习的两种模式,分别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当你非常专注地学习了一段时间(比如25分钟)之后,你要去做别的事情换换脑子。可以去散散步,找同事聊聊天,或者是换到另外一种与之前不同的学习材料上去(比如从数学转到艺术)。
然而这样的工作 + 休息的方法,还是不能够明确两种工作模式之间的张力。比如说我曾遇到过的这些问题:
- 经常去发散,但却没有收获更多灵感?
- 硬逼着去做别的事情,回来之后得花更多时间重新进入状态?
- 允许自己沉浸,那应该在什么时候停一停?
- 创造不单单需要发散思维,还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思考的能力。
在《转折点》一书,美国创造性心理研究的开拓者格鲁伯曾经研究出创造者所具备的四个共性:
- 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从事着丰富多样的活动
- 他们都对于自己的工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意识
- 他们都对自己的工作抱有强烈的感情
- 他们都倾向于概念化所有包括图形在内的问题
简单来说,一个创造者就是有趣的,时刻关注大问题的,真正爱他的工作的,而且非常擅长抽象化的这么一群人。
盲目变异和选择性保留
盲目变异和选择性保留来自于创造力的“自然选择论”。要架构起这个理论首先需要有三个条件:
- 创建引入变异的机制
- 持续选择
- 要有进一步的保留与再生
举个例子,在信息分析的课上和阳志平老师的安人书院里,我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一些会引发我的兴趣。但如果我只是看到了,获取到某种知晓感而不作出下一步行动的话,那我真的能够认为自己是“有所收获”的吗?
换个角度来思考,我又是在何种活动中,能获取到最多的收获,以致于我可以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身能力,或是思考方式,又或是整合为我的产品特征中的呢?答案是走向创造,也就是——以输出为导向。
而在这里面,我最纠结的地方在于,如果决策原则总是非常死板的话,我可能会错过一些可能是关键解决方案的思路。这是因为:
如果过于强调选择的标准,则会极大地限制对于变异的开发。
决策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能够为我们带来某种确定感。确定感是伴随着偏见而生的,就像那些怀抱着科学理性主义的人,总会对诸如抖音之流的产品嗤之以鼻一样。
简而言之,盲目变异里头的所谓盲目,可以表述为对新鲜事物所持的一种开放的心态。又或者说,如孩子一般的对世界好奇的一颗心(不带任何来自头脑中的预判)。
创造者的工作机制
结合上面说到的,现阶段我只能模糊地提出一些可供尝试的办法,这些办法可能你在别处也已经看到过了,但有理论支撑与没有理论支撑,这两者的差别于我而言是极其巨大的。
首先是创造者的隐喻——你要把自己视作一个人类,并且是如孩子一般的人类。你会对很多事情有好奇心,你热爱探索和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如那个TED Teen上的13岁天才儿童所说的:Stop Learning,Start Thinking & Create Something。
其次你要知道自己是如何选择的。人类其实不擅长记住答案,而擅长记住找到答案的过程。这是自传体记忆的一个特性,比如说你记得某个东西曾经在搜索引擎或社交媒体上看到过,但却不记得那个东西是什么。由此可养成以下习惯:
- 使用浏览器时,使用类似Tabs Outliner这样的软件记录自己的搜索习惯和路径;
- 阅读与学习,使用卡片作为最小输出单元;
- 思考与写作,借助语音工具进行自我对话,倒逼大脑思考,从而迸发灵感;
最后,相对于自我管理的系统而言,真正的热爱和心流则更为重要。真正的热爱来自于你给事情所赋予的意义;心流则通常由意义加上好奇心所产生——过程本身就是好玩,而且享受的。
小结
要成为一个创造者也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的不容易是自我设限,或是由外部标准所框定的——而真正的创造者,从来不会觉得创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必定是好玩,有趣,而且非常享受的。
愿我们都能成为未来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