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议的“理发”事件让教育者不得不警醒,为何这样说?因为纵观整件事,即班主任老师带学生理发——学生因头发被理不上学在家——学生跳楼而亡,毋庸置疑,不论班主任在事件中起多大作用,教育者总是其中一个因素。学生的死,给了家庭重重一击,也给了学校和教育者一个教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接受教育。教师即便是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好,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其良苦用心。班主任带学生理发,学生不理解;学生把头发当作很重要的东西,教育者没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家长没及时疏导,这些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刷。又一个玻璃心的孩子被击碎了,悲,叹!
面对当下种种尴尬的境地,那么,教育者如何不卷入这悲情的事件中?教育者怎样才能识别玻璃心的学生?
首先,教育者面对学生群体要学会察言观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准确研断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若认可度较高且认知水平较好,教师则可以直言不讳;如果学生平时就对教师的认可度不高且自我认知水平较低,教师则应注意言辞,视情况教育。“理发”事件中的班主任如果能察言观色,注意到学生很在意头发,那就会三思而在行,如果在理发后发现学生有很大情绪,那就会及时疏导补救。所以说,教师要有把控教育局面的能力,万万不可盲目开展工作。而且教育面对的是有思想的鲜活个体,这就要求教育者开展工作时,除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工作技巧外,学会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开展工作。
其次,教育者要掌握好寸度。在学生的成长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人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认为,学生缺失教育却是万万不能成才的。所以,教育事关学校发展,教育者应该大胆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要拿捏好分寸,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因人而宜,因事而异,争取学生的理解。在帮助学生时,争取学生的认可,达成共识,再采取行动,尽量不做自己认为是帮学生而学生却认为是给他找茬的事。
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教育者的工作范畴。有一句话这样说,身体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健康是危险品,这无疑道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遇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则应及时疏导,长期关注。“理发”事件中的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落了,本不应该再论长道短,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对照反思,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到做事有分寸,说话有水平,谨慎行事,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