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咨询我职业生涯的事儿,他们都非常困惑,未来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
我估算了一下,他们大概35岁左右。最近我也看到了好多文章,都在探讨35岁现象,为什么是35岁呢?
我在想这个问题。。。
好,我们换成另外一个角度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企业的老板,招新人,你愿意招多大年龄的人呢?如果你是企业的老板,想裁人,你会裁多大年龄的人呢?恐怕35岁是一道坎。君不见,好多企业招人都写35岁以下,最近又有传说,某著名企业要裁员,裁掉35岁以上的员工。
为什么是35岁呢?
采购都讲性价比,其实企业招人也一样。如果从性价比上看,35岁以上的人,和35岁以下的人,哪一个性价比更高呢?
大学毕业大概22岁,研究生毕业大概25岁,平均24岁参加工作。之后呢?他们年龄逐渐长大,技能也在同步提升,大学所学正好用于工作,是由生手变熟手的过程;年轻,精力充沛,年龄小,前面都是老师傅;诉求也不高,犯点小错,大家都可以原谅;工资虽在逐步提升,但老板觉得他们性价比还是蛮高的。
可是到了35岁,他们的技能还在随着年龄同步提升吗?有时,相比社会,可能已经在退步了,大学所学,可能已经落后时代了;35岁,思想也成熟了,不太那么“听话”了,不再那么容易接受批评了;35岁,职业生涯诉求也多了,上有老下有小,你要加薪了,又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要求升职了。这个时候,在老师傅看来,你们是否还是那些孺子可教的年轻人呢?在老板眼中,你们是不是还是那个性价比非常优秀的员工呢?如果你是经理,你是否愿意招那些“不太听话”,还有很多“诉求”的员工呢?
35岁,确实是道坎!
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行为,是一个整体动作。如果作为员工的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够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我们都有35岁的那一天。
回想一下我自己35岁的那一年,我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从中国一汽集团,一个庞大的国企,来到了上海,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
很多人不解,你为什么要离开一汽呢?在一汽已经混得很好了呀?
我经常跟别人讲,是一个故事一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一个故事,叫“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一本书,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实际上,当初,做这个决策是很艰难的,我要放弃良好的人脉,放弃冉冉上升的职业通道。也正是由于35岁现象,促成了我做出这样一个决策,因为那个时候自己,心里面默默的想,如果我过了35岁,我就不离开一汽了,当时我正好34.5岁。为什么35岁,因为,那时好多企业招工,都写35岁以下。显然,35岁,是职业生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目前80后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为什么,因为他们正在迈向35岁的路上。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很有可能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可能有人说,我已经是经理了呀,那么恭喜你,在35岁,你迈上了一个台阶,可能有人说,我已经是总监了,那么更要恭喜你,说明你很卓越,但是,无论如何,你在35岁,你必须要思考,我未来的路怎么走?在哪个城市?在哪个行业?我适合干什么?是在技术路径上深耕,还是在职务上寻求晋升?是在这个行业专注,还是我要跨界转型?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这在职业生涯上叫“确立阶段”!
2017年12月9日,我们中国采购商学院搞了一个“中国好采购”千人大会,我邀请到会大咖谈谈他们自己35岁时做了怎样的决定,
哎,35岁他们还真做了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转型,复旦胡教授35岁时决定不再担任行政职务而专心做学问去了,交大董教授从美国回到中国,财大郝教授离开企业高管到学校读博做老师去了,邱老师胡老师辞职创业了。。。一个个还真是在35岁时做了人生中重大转型。
可见,35岁确实是人生重大关口,不管你怎么想,你都必须做两件事,一个是在专业能力上提升,一个是给自己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