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吃一餐,用昨天没吃完的咖喱做了拌面,巴掌大的碗吃了两碗,饱得差点犯胃病,太腻,下次应该配点酸辣的小菜。
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很喜欢,尤其诗词,戏曲,骈文,部分散文。从小学时候被家里逼着背完《长恨歌》开始。
可是,不够。
到高中为止积累的老本,并不够我继续得瑟下去。
大学开始后,我翻诗词相关书籍实在寥寥,身边也不曾有过同好的伙伴,于是便这么一路荒废多年。直到在简书上遇到我的纳兰蕙若师父。
胡乱投得稿,她耐心地讲解给我,还向我推荐了很多爱好诗词的友人,暂且高攀一下,我在里面最多算个打水抹地的。
他们耐心地,知无不言地,分享着有关于诗词的知识和见解。我呢,就好像进了大观园的香菱,见着那么多高人韵士,又是羡慕,又是仰慕。
他们肯教,肯安排作业,我自然是肯努力的。自此,开启如同香菱学诗般这一支线副本任务。
没有教材,上网查。什么是平仄相对,什么是出句对句,什么是“诗庄词媚,律正绝齐”。怎么布局,怎么用词,怎么谋篇,在各路大佬的范文中一点点学。
其中不乏熬过几个通宵去研究。
此时方知,香菱夙兴夜寐,梦得混混沌沌时尚能口吐佳句是什么感觉。我同样行也思,坐也思地写,废了多少纸,旁人也多笑话我一句:“真真是疯魔了。”
也理解了,在那个封建礼教深严的时代,人人自危的女子,多如宝钗一般,谨言慎行地要去做个“典范”、“表率”,将“女子无才便是德”贯彻到底,香菱大体只是个她兄弟的妾,教她学诗,又有甚么意义,若真开了蒙,于他薛家反倒是坏事。
只有林黛玉吧,没有小姐和妾室之间的身份阻碍,没有封建礼教的层层桎梏,或许还因为她和她都是无根漂泊寄人篱下的同病相怜。林黛玉不嘲笑香菱,不提防香菱,亦不想拿捏自己的做派,更不曾把知识当作阶级的一道坚固壁垒。她只是把香菱当做一个同样喜欢文学的小友。亲切地告诉她:“先把李杜背了,肚里有了一二百首在里头,才能开始学诗。”
从这一点上,既看出林黛玉的超绝,也有香菱的真挚。后来香菱每入大观园,必去黛玉那里坐着,也可见一般。而林黛玉待她的友谊,那不是小姐待丫头,不是姑娘待妾室,而是真正出于同好的尊重。
我对林黛玉的看法改观,也自今天伊始。我仿佛,才读懂了这一段的意义。
在香菱同样短暂短暂漂泊的一生中,有过诗和林黛玉这一束,尚能照进来的光,也就不能算太坏。
而这样的女子们,终究是被时代狭隘的车轮呼啸着碾过,香香然雨打风吹去了。
我庆幸在我们这个时代,女子能读书,能上学,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接触一切的知识。而我的朋友们,更不曾因为身份亦或地位、贫富的不同而轻视彼此,他们热烈地分享着,传播着中国文化,像太阳,像风一样,把诗词的魅力传递向四面八方,让曾经黑暗的角落,也开出鲜活的花朵。
我是衷心爱着这个时代,也爱着这些朋友们的,希望我们能继续这样勇敢热烈地继续发扬中国文化的光。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