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以《中年危机的真相》为题,对于人们已耳熟能详且为社会广泛接受的“中年危机”现象进行了报道。报道集中披露了“中年危机”之种种:生活中,总有很多人在抱怨,老了,老了,“中年危机”就要来了。其中,不乏“80后”,甚至还有“90后”年龄段的人。
“80后”最大的不过37岁,而“90后”距离30岁还差好几年的时间,其都正是生龙活虎、事业生活蒸蒸日上的年龄。处在人生中如此宝贵的“黄金年龄段”,却纷纷惊惧并认可自己已然陷入“中年危机”,足见当下对“中年危机”惧色重重的社会情绪与社会心理有多么普遍、强烈。
“中年危机”一说由来已久,早些年,一部名为《人到中年》的文学作品,曾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由此,“人到中年”似乎也成为一个判断人生阶段与人生状况的重要标尺。
的确,中年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正可谓“人到中年天过午”,在此阶段,家庭、事业以及人生格局、生活圈子等,基本上大局已定。该奋斗的都已经奋斗过了,该得到的也都已经得到了,想要向前迈进一步,似乎已变得异常艰难,所谓事业与人生的“瓶颈”是也。
并且,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老的需要用心赡养,小的需要悉心照料,夫妻关系也可能陷入“七年之痒”,还可能硝烟、烽火不断。尤其是,经过大半生的打拼,中年人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各种慢性病、职业病缠身,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心态。
事业已然局限,家庭一团乱麻,身体也不尽如人意……所谓“中年危机”一说,多由此而来,也多由此而令不少中年人感同身受。
“中年”固然有“危机”,但是,我们对之大可不必夸大。仔细想想,人生各个阶段,哪有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童年、少年阶段懵懂无知,需要防范步入“问题少年”的陷阱;进入青春期,又会有无尽的苦闷、烦恼;渐入老境,同样会面临来自社会的、家庭的以及自身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困惑、危机。何以“中年危机”就如此水深火热?就如此了不得?
不好说“中年危机”情结乃中年人的矫情,但很难说这不是中年人意欲摆脱重负的一种疏懒以及对自身有意无意的开脱。中年人在社会上、家庭中独占高地,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在此,尤其不能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借口和理由。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年危机”是中年人在必须清醒、理智的年龄却依旧迷惘而无所适从的危机,是中年人必须承担起社会、家庭等多重重担却时不时想要逍遥、逃避、“无责一身轻”的危机,是中年人日积月累、理当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却两手空空、肩膀软弱的危机,是中年人“人到码头车到站”、心灵空虚、不思进取、不再有任何奋斗念想的危机。
一般而言,人到中年,心胸更加博大,性格更加坚韧,知识储备更加深厚,人生经验更加丰富。我们经历过的风风雨雨,都融入我们的内心,成为宝贵的人生经验;我们遭遇过的沟沟坎坎,都使我们心明眼亮,不容易再误入歧途。并且,我们对于得失、福祸、取舍、进退,包括张弛、忙闲,等等,都有了自己的一套成熟、理性的看法。
这样的人生阶段,就应是在家庭、社会担纲的阶段,就该苦乐在心、独当一面,就当扶助羸弱的人走出困厄,就要独自承受更大的压力。中年就意味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就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就意味着应比别人付出更多。
人到中年,不管是在事业、工作上,还是在家庭、社会中,都应学会做个好班长、好家长、好伴侣,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梁柱,成为更多人的主心骨,苦难自当,福禄分享。社会责任也好,家庭重担也罢,该承担的就要勇于承担,不能喊重、喊累。你是中年人,你不承担,谁又来承担?
人到中年,应摒弃所谓“人过三十不学艺”的传统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永远不失青春的活力与进取的勇气,不失敏锐的洞察力与对自身及外界的感知力,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同步。
当今,对于不少生活优裕的中年人来说,尤其应有理性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检点自律,不放纵,不“一醉方休”。中年人更应注重生活品质与生活质量,懂得具备强健体魄的重要性。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家庭、社会以及事业、工作中,有担当使命、承担重任的身体基础。
若我们能够具备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方式与这样的体魄,则所谓的“中年危机”,又何以能击中我们的内心、令我们惶惑不安?
是的,人到中年,不能总是把自己的“中年”当回事儿,也别总是把“危机”和自己的年龄段自然挂钩。当你心灵麻木了、不再充满幻想,不再有既往的闯劲儿、冲劲儿,不再有浪漫与热情,则不管你是不是中年,你都已然老了,真的要遭遇“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