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旁边的木子树和腐颠子树,已由儿时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儿时常玩的小溪已干涸,小溪旁的小路却依然依稀可见,蜿蜒曲折,伸向远方。小路之所以存在,或者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楼下湾的后山依然静静的匍匐在那,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变。在那里,曾是儿时我们采蘑菇的天堂,一碗清亮的野蘑菇汤,竟成了一家人的美味,至今回味无穷。
90年代盖的玉石板老房已拆除建新房,看这外观,相信会一代更比一代雄伟漂亮!
眼前黄灿灿的稻田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山峦成了老家门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80年代的老房还在,池塘还在,鸭也在,只是此鸭已非彼鸭,房子的主人却从未改变。
爷爷在世时住的老房,如今已破败不堪。见今朝,思故人,人已去,房犹在。
给父母建的第一栋房来个特拍,虽也久经年头,有些残破,却也独居鳌头,历风雨而不衰,足见它的牢固!
曾经热闹非凡的湾前禾坪,如今已杂草乱象,面目全非。
可能很多人还有印象,这个小房子曾经是用来养猪养牛的,现在也只不过成了摆设。
父亲亲手栽种的桑树,如今竟也成了走进村子进入家门的唯一导向标。
母亲种下的板栗树,在没人打理的情况下,居然也硕果累累,这才是真正纯天然无公害的
看到这情景,会让人想起什么呢?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可能很多城里人都不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这来的,农民的伟大,是一般人看不见的。
楼下湾的老房子,传说中的地主房,今天竟也成了古董,成为千千万万农村历史遗留下来的博物馆。
看见了吗,原来的楼下湾公厅,更是给人民政府贴上了标签,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或者是10几20年前,一定有人在这住过,在这生活过。
儿时的伙伴,如今已都成为人父,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各奔西东。还记得自己是个孩子,还记得一起去池塘玩水,去禾坪打纸板,弹盖子,去泥堆里过家家,去草堆了掏老鼠窝,去树上捉甲壳虫……在那个年代,距离很近,即使没有现代化工具的联系,大家也一呼即应,贫穷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