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音乐,是人类优于其他物种的证明。
音乐带来情感,而情感具备力量,它可以像Eason在《如果这一秒钟你跟我讲你不爱我》中所描述的那样:席卷山崩般洪流与抚慰宇宙的温柔,干扰、颠覆世界,在爱恨之间变革天地。
这首歌唱于1999年,千禧年将至,99末日论兴起。人心惶惶中,信服一曲三分钟的歌曲里,一场分手引发动荡莫测的蝴蝶效应,好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旦与时代相连结,你也许会大为惊叹:那首躺在你播放器里的歌,曾经改变过世界。
/ 要是不曾腾空,怎么算宇宙最红 /
旅行者1号是1977年由美国发射的人造飞行器,它去向无涯宇宙,带着一张长达九十分钟的音乐唱片,目的嘛,是在太空中寻找知音。
孤零零地成为仅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很寂寞。欢迎友好的球外人士来敲门,但歌单不一样还是不能做朋友。
这个歌单里除了有特别点友谊这一伟大命题的中国古曲《流水》,还有莫扎特的《魔笛》,德国赛区(大雾)选送的巴赫与贝多芬作品……还有一首Chuck Berry的《Johnny B. Goode》。
如果要给摇滚乐一个名字,只能是 Chuck Berry。这是约翰列侬说的。作为摇滚乐的历史门面,他创作的《Johnny B. Goode》,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不屈服,对梦想的追求,向往着真善美与自由,被送上太空,是因为这是一首可以用来代表全人类的歌。
是人类想要送给外星人的礼物。
/ 那花朵开在枪口之上 /
《阿甘正传》里一个情节:从越战归来的阿甘在华盛顿纪念碑前做反战讲话,他甫一开口“我对越战感想是……”麦克风电源就突然被人拔断了。
那段电影里没有说出来的是:有时,人们去越南,他们会缺了双腿回家见他们的妈妈;有时,他们就再也没有回来。这真的很糟糕。反战思潮催生反战文艺作品,反战作品鼓舞人们坚定反战信念。这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事情。
左翼青年、嬉皮士与和平爱好者……这样一群在和平时代或者能撕起来的组合,在战争期间却选择走在一起。唱着一首《All youneed is love》上街进行反战游行,这种非常歌舞片的情节曾真实上演。而美国结束越战,很重要的原因便来自国内压力。
这首《All You Need Is Love》署名者叫作Lennon-McCartney,也许你会有点陌生,但他另一个名字——约翰列侬,就有名多了。
/ 爱意难让山私有,但可唱倒一面墙 /
柏林墙矗立整整28年。数千人成功越墙投奔自由西柏林,而数万人在逃离中被逮捕、受伤,甚至死亡。
关于这面墙的故事里墙裂喜欢冯远征的《我穿墙而过》,虽然也不是他自己写的。
我是在村上春树的书里知道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那个时代全世界最大牌的摇滚歌星之一,据说他随便走进任何一家酒吧,都能开起一场演唱会,1988年,东德政府邀请斯普林斯汀免费来东德为东柏林的人民来一场,斯普林斯汀那晚在东柏林的开场曲是《Badlands》,在当年绝对是铁幕政权下说出「……希望有朝一日,所有的障碍都能被拆除」,挺不给主办发面子的。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突破藩篱人群像潮水一般迅猛地涌向西柏林和联邦德国各地……所用的,仿佛是从一年前的演唱会中唤醒的勇气。柏林墙工程的代号被称为“中国长城第二”。冲倒这面墙,是比凭爱意令富士山私有更难的事情。
前文说到村上春树,其实关于音乐解读这件事的启蒙,多半是来自他那本《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但感受与科普是两回事,作家可以用来写书,知道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有什么用呢。
如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音乐可以让生命更充盈,让感知更为丰富。为什么听婚礼进行曲的女孩子会热泪盈眶,为什么听英雄黎明的少年会突然热血沸腾,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听治愈(假装自己有的)躁郁症……是如果爱听音乐,音乐总能让你找到一个支点,得以与时间、与万物、与自己,握手言欢相依相处。
而多了解一点点与音乐相关的故事,可能不能帮你搞对象,也无法让老板加薪,也不仅仅为在茶余饭后多一点谈资,更重要的是让音乐带来的悸动与触达,更为立体熨帖。像一把钥匙的齿,去契合了锁内细密的轮,强迫症能懂的那种天衣无缝的合拍之美。
当你听着《image》并知晓它背后的故事,你就懂了约翰列侬第一个登上滚石杂志封面的原因;知道谁第一支面向世界播出MTV的拥有者,创作了一个怎样的时代;比电影剧情更曲折的海盗电台,为什么会成为一代人梦想永不沉没的象征?
不管是颠覆变革,还是细枝末节,都可以用音乐,慢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