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研究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若要给他们生活时期定个具体的历史时间段,那就是原子能初期(公元1950年-2070年)。这概念是倪匡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如果按照这个理论用能源概括人类的生活时期,那我们就是生活在自然能中期,一想到两千年前的人就有这么前瞻性的总结,不禁要为人类高超的智慧折服。
原子能初期的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现在的我们大有不同,现在我会按照一日时间轴为大家梳理一下。
原子能初期的人类大多在早上七点半起床,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为所谓的朝九晚五。他们居住一个四方的多层建筑物内,一般是一户人家拥有一层内的一个独立单元,而不像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圆形的两层房子内,一户人家拥有该栋房子。因为那个年代的人类在经历“人口爆炸”——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并于二十一世纪五十年代达到了人口峰值——八十亿。
当代学者把这个四方的独立单元进行了功能分区对比,跟当代盥洗分区相同的功能分区为洗手间,部分房屋设计采取干湿分离策略,划分为洗手台、马桶和淋浴或浴缸,但这个分区大多设置在进门入口出,与当代房屋圆心处略有不同;跟当代睡眠分区相同的是卧室,大多设置在房屋进深处,与当代位于圆形房屋圆周处略有不同,当然形状也有些不同,比如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采用四边形的房间设计,而我们采用扇形,充分利用空间以获取更大的采光;关于娱乐分区,那个年代的人类在器材安排上大多根据家庭收入,进行室外泳池建设、室内布置健身房、乐房、书房、游戏室……还没有现在这种虚拟空间体验室。我有时候会猜想他们那个年代是不是会感到空虚无聊,毕竟在像我们这种全方位的虚拟空间体验室里,可以满足我们对未知情景触感,视觉,嗅觉多方面的体验,我就经常在全景人物的头顶观看他们的行动,体验一把上帝的感觉。
然后他们就乘坐一种称为汽车(燃油燃气混合机器)的交通工具去上班,那个时候由于人口爆炸,而且交通道几乎为二维平面(尽管他们修建了立交桥从空间上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但效果并不好),他们常常会面临拥挤困境。我看了一下停在私家森林里的私人飞行器,对他们遇到的困境默默表示了同情。毕竟这种一立方米的小家伙并不占据多少空间,而且可以利用空中航道,所以我们才不会担心堵机问题。
原子能初期的人从事的工作大多轻易被除他们之外的某些人代替,换言之也就是不具有唯一性,而且多具有重复性,也就是今天的工作内容和明天大体一致,不需要特别多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