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原文:《牧师的黑面纱》(纳撒尼尔·霍桑)
1、在这篇小说中,“黑面纱”不只是一个道具,更是一个角色,直接推动并影响了故事中所有人的生活和信仰认知。请把黑面纱出现的每一处细节划出来,仔细观察,思考它在作品中所体现的象征含义。
大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在讲述两类故事:“一个人踏上未知旅程”和“一个陌生人来到平静小镇”。在这篇小说中,“黑面纱”恰好充当了一个陌生人的角色,它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给小镇上的所有人带来了无法消除的影响。
小说从头到尾,黑面纱都像一个骄傲的主角,霸占着人们的视野和心灵,无论在教堂、街道和墓地,还是在葬礼或婚礼上,在胡珀牧师面对普通教众、同行朋友、未婚妻时,甚至弥留之际。
黑面纱首次亮相于礼拜堂上午的布道坛,“箍在前额上、垂下来遮住脸庞的一张黑面纱,一直低垂得随他的呼吸而微微颤动。”这时人们对黑面纱只是惊诧,通过议论后开始疑惧,在有人退场后开始恐慌。
中午,经过人们进一步的恶意揣测,黑面纱被说成了带有鬼气的不祥之物,以致于在下午由胡珀牧师主持的葬礼上,有人顺势造谣说亲眼看到“胡珀牧师弯腰时,面纱从他的额头直垂下来……就在牧师露出面容的一刹那,尸体曾微微地战栗起来”。
随着恐惧在人们中间继续发酵,到了晚上的婚礼上,胡珀牧师出现时,人们看到黑面纱,“感到仿佛有一团无缘从面纱下面黑黢黢地涌出,掩蔽了花烛的光亮。”众人的恐惧也成功地影响了胡珀牧师本人,“他从镜子里看见了自己的形象,那块黑面纱便把他自己的心灵也卷进了淹没众人的恐惧之中。”他夺门而出,冲进了黑夜中。
黑面纱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对所有人造成威慑的任务。接下来在胡珀牧师的后半生,黑面纱分时段逐步增强威吓力,无论是众人劝说胡珀牧师摘下黑面纱的时刻,还是在他的未婚妻伊丽莎白以恐惧为由不得已分手的时刻,黑面纱始终是“威慑住众人的恐怖阴霾”,“注定会使最相爱的情侣心灵阻隔”。
黑面纱被彻底妖魔化了,“据说鬼魂和魔鬼在黑纱后面与他作伴,”“甚至当死神露面时也是如此!”黑面纱像是长在了胡珀牧师脸上,到死他也没有摘下,也坚决不让别人摘下。他说:“我环顾四周,看啊!你们的每一张脸上都有一块黑面纱!”
这样的黑面纱,真的只是象征人们的隐秘之罪吗?我怎么越读越觉得像是众人强加于一个人的莫须有罪名呢?而且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直到最后让一个人有口也说不清,连自己都相信自己真的罪不可赦了。
按照《圣经》的说法,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原罪,再加上日后有意无意所犯的错误,恐怕谁也不能自诩清白。所以说,有罪是正常的,假装清白给别人横加莫须有罪名才不正常。
2、这篇8千多字的小说,写了一个人的一生,请与《伊凡·伊里奇之死》《变形记》对读,思考一下《牧师的黑面纱》与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与《伊凡·伊里奇之死》相比:
相同点是,都是写了一个男人的一生,在别人看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生。
不同点是,伊凡伊里奇是看似完美、实际有问题的一生,胡珀牧师则是小心谨慎但却被恐惧和孤独包围的一生。
与《变形记》相比:
相同点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一时刻,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由此改变了这个人的后半生。
不同点是,《变形记》采用的是夸张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牧师的黑面纱》采用的是写实的神秘象征主义手法。
3、这篇小说如果改换成胡珀牧师第一人称自述、伊丽莎白第一人称自述或者通过孩子的视角来讲述,它的主题有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从这种对比中受到什么启发?
如果改成胡珀牧师第一人称自述,黑面纱具有的神秘感会消失。因为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胡珀牧师没法像变魔术一样,让一块黑面纱直接空降到脸上,他恐怕不得不叙述黑面纱的来龙去脉,这样就会带入一些个人感情色彩,削弱黑面纱的象征意义。
如果改成伊丽莎白第一人称自述,算是旁人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对于黑面纱,会仅限于她个人的感觉。由于黑面纱是导致她与胡珀牧师婚姻不成而孤老终生的祸根,伊丽莎白必然会对黑面纱产生比他人更多更复杂的情绪。女人是情绪动物,她的叙述会偏离正道。
如果是孩子的视角,只能表现孩子式的比较幼稚的恐怖,就像谈论对未知怪物的恐惧一样,无法从成年人的角度揭示众人皆有罪的深层意义。
所以说,对于这样一篇具有宗教意义的小说,上帝视角是最佳选择。
4、你感觉这篇小说有恐怖色彩吗?把你看为精彩、困惑或有力量的表述划出来,并找出它们在上下文语境中的位置与作用,看看它们如何影响了主题的呈现。
或许是因为看过太多比这更恐怖的惊悚电影吧,我并不觉得这篇小说有恐怖色彩,甚至觉得有些故弄玄虚,是人们因为心中有鬼而怕鬼。但是,如果把这篇小说放到霍桑生活的十九世纪中期的背景下(对应着我们的大清朝代),以那时的普罗大众的眼光来看,一块晃动在他们的精神领袖脸上、象征着死亡和鬼魂的黑面纱,还是颇具心理威慑力的。就像旧时代那些用来装神弄鬼的面具和道具,本身不过是些普通物件,并不可怕,只因为赋予了神秘的意义,才会让人产生敬畏和恐惧。
5、划出小说中他人对胡珀牧师脸上黑面纱的反应方式,对比他们的表情、对话、动作、心理,仔细观察叙述者是如何把众人相似的恐惧感用不同方式表述出来的。
表情:
惊呆了,充满惊诧的表情,面色苍白,惊异和困惑的目光
对话:
我真不敢相信那块绢纱后面就是胡珀先生的脸。
我不喜欢它,他把脸一藏起来,就变成一个吓人的怪物了。
我们的牧师疯了。
真奇怪,一块普通的黑面纱,就跟女人们系在帽子上的一模一样,为什么在胡珀牧师的脸上竟会变得这么可怕!
那块黑纱尽管只遮住了牧师的脸,却影响到了他整个的人,使他从头到脚都现出鬼气。你难道不觉得吗?
我真的感觉到了,我怎么也不敢单独和他呆在一起。我真纳闷,他自己是不是也怕自己?
人有的时候是会自己怕自己的。
你怎么朝后看啊?
我好像觉得,刚才牧师和这姑娘的鬼魂手拉手地一块儿走着哩。
我也觉得是这样,就在刚才那会儿。
(这里的对话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动作:
礼拜堂里一片乱哄哄,女人的衣裙沙沙作响,男人的脚步在地面擦动
不止一个神经脆弱的女人因此而被迫离开了教堂
浑身战栗,乱成一团,争先恐后地往外跑
新娘冰凉的手指在新郎抖动的手里战栗着
老乡神桑德斯无疑是因为记忆力偶然出错,忘了邀请胡珀先生去他家进餐,自从牧师到这里就职以来,几乎每个礼拜天总是要到他家的饭桌上祝福的。
一个喜欢模仿的小调皮用一块旧黑毛巾把自己的脸遮起来,这一来不但把同伴们吓得要死,连他本人也被自己的恶作剧吓得几乎神志错乱。
(这样的动作表现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
心理:
恐惧,悲怆,不寒而栗,充满哀伤
(有点标签化的用词,不如前述描写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