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美人,有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董卿的再度走红,让我们看到了不显山不露水的古典美。
这是拥有“毒舌”称号的金星评价董卿的一段话,她准确的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典美人。不管是站在春晚舞台上的董卿,还是站在《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舞台上的董卿,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性、优雅、充满文化底蕴的主持人。
当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舞台上看到董卿旁征博引,诗句信手拈来时,很多观众开始都以为她使用了提词器,但事后发现并没有。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呼:董卿这是读了多少书呀?
董卿的走红,看似是节目的因缘际会,实际上却是她年复一年砥砺前行、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她将满腹书香酿成才识的回报。
她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长期被书本浸润的人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董卿曾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知行合一”,董卿用行动完美证实了这句话的魅力。
读书启蒙:7岁开始阅读中外古典名著
董卿1973年出生于上海,父母均毕业于复旦大学,父亲在报社工作,母亲是中学物理老师,可以说董卿是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成长的。
但董卿的父亲在女儿的教育上是典型的“虎爸”形象,对儿时的董卿非常严厉,从7岁开始,父亲就让她阅读中外古典名著,还会时不时考考她。
小时候的董卿不允许看连环画,因为“没意义”;看书时如果看到成语和诗词,都要抄写在小纸片上,大声朗读并背诵。而且,父亲还禁止董卿照镜子,因为女孩子爱美,怕她把时间花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影响看书。关于照镜子,她父亲打过一个比方:“再怎么照,马铃薯就是土豆,也不能变成别人 。
正是父亲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让董卿慢慢长成了一个独立、坚强、热爱读书的女孩。不过小时候的董卿很抵触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父亲的传统、严厉让她难以忍受。但当她慢慢长大后,却开始受益于父亲的教育方式,读书带来的好处也在工作中逐渐体现出来。
董卿在有孩子之前曾说过:“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我甚至想,等我有了孩子,我可能也会用那样的方式去教育他。因为我认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我当时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没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
可以说严厉的父亲是董卿读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从父亲那养成的读书习惯,一直陪伴着她从没有改变过。
当然,很多人不一定认同董卿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不过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这点肯定是值得推崇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长大了也很难爱上读书。
读书习惯:每晚临睡前都会读一小时书
在这世上,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都是一天24小时,那为什么有人一年能读几百本书,而有的人却几本书都读不完?
除了爱读书和不爱读书的本质区别外,读书的方法和习惯也非常重要。
董卿在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主持人问她是如何做到坚持每天读书的?董卿说,读书对她来说无所谓坚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她的房间里没有任何的电子产品,每天临睡前都会安安静静地看1小时书再睡,这是雷打不动的习惯。
董卿曾说过:“主持人应该是文人而不是演员,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所以不管工作到多晚多累,她都会读上一会书,在读书这条路上,她一直默默前行着没有停下来过。
关于读书,董卿有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有些经典书籍,我们可能会反复读好几遍,但董卿说她不会,她特别喜欢的书比如《红楼梦》、《茶花女》等,她也只看一遍不会看第二遍,因为时间有限,她想把时间留给新鲜的东西,只有唐诗宋词是她反反复复阅读的。
那些短小精悍却富于深意的唐诗宋词,在反反复复的阅读和理解中,已经像身体的一部分,慢慢渗入到血液里、思想里,一点一滴的影响着她的言谈举止。
董卿不仅喜欢读书,还有随时摘抄积累的习惯。在董卿的粉丝论坛里记录着她的摘抄: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中有那么多酒馆,而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选自电影《卡萨布兰卡》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摘自苏轼《定风波三月七》
每日读书、选读好书、摘抄好句,正是这些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董卿的知识储备量大得惊人,加上她的才思敏捷,不管在什么场合她都能调动脑海里的知识应对自如。
读书的习惯是一日日养成的,而头脑里的知识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就像我们知识渊博的钱钟书先生,一生热爱读书的他,也是通过边读书边做笔记,才有了惊人的知识储备量。
读书收获:在舞台上绽放最美的自己
董卿主持过的节目有很多,最引人关注的除了连续13年的春晚主持,就是这两年火遍全国的两档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其中《朗读者》的制作人就是董卿本人。
这两这两档节目都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如果主持人自身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可能效果会大打折扣。董卿的主持,不仅让这两档节目完美播出,更是让节目效果锦上添花。
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出现过很多董卿熟用诗句和名言的亮点:当台下名家研究李贺诗词时,念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董卿信手拈来:“月如无恨月长圆。”
当选手遗憾退场时,董卿送上一句陆游的:“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当有位选手提及父亲是盲人时,董卿引用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诗给选手祝福:“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有观众评价她在《诗词大会》上的表现:“每一场比赛的点评都恰到好处、直指要点;每场开场白都精彩绝伦、动人心弦;每个选手的出场迎接致辞都独具特色、别有一格;每个选手的下场都深有寓意、意味深长;每场诗词的结尾都如余音绕梁让人念念不忘。”
多年的读书习惯、知识积累,让董卿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性优雅的董卿,一个“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董卿。
如果说这世上有一种投资低、收益高、任何人都能做的事,那一定是读书。
一本好书浓缩着一个作者的人生经验,我们只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就能汲取他人的精华,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做的事情。
董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读书读到极致的人,所拥有的人生是如此高光、富有和诗意。
有关读书,女作家三毛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作为大众的我们,做不了董卿这样有才情的的女人,但仍然可以选择像董卿一样用读书、用知识提升自己、修炼自己,就像她在《朗读者》中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董卿独一无二的地方正是在于饱读诗书后自然流露出的优雅和教养,这与她丰富的阅历和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分不开。那么董卿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1.卧室没有任何电子产品,每晚睡前都会读一小时书,雷打不动。
2.唐诗宋词会反复读,别的书籍一般只读一遍,把时间留给新鲜的东西。
3.读书时随时摘抄积累。小时候看书,只要看到成语和诗词都会摘抄下来朗读、背诵。
4.再忙也要坚持学习。成为主持人后,她在工作期间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专业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
5.工作中的死磕精神。每次拿到台本,她都是死磕的架势,包里永远装着《新华字典》,趁化妆的时间把生僻字标注出来。
6.敢于为人生按下“暂停键”。2014年她在最风光的时候去了美国留学,经过一年的积淀,2015年回国创办了《朗读者》,在豆瓣拿下9.3的高分。
每个成功人士光鲜的背后,除了不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还有良好的方法和习惯,董卿也是如此。那么,董卿的这些方法和习惯,你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