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二)——自恋者的成长之路:我不能成为自己
1两位自恋理论研究者的核心观点
科胡特:孩子应该经受恰到好处的挫折。如果所经受的挫折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恋造成创伤。
科恩伯格: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甚至被要求牺牲自己、满足他人预期时,会产生自恋损伤。
遭受自恋伤害的人会感受到:“不要成为你自己,成为我需要你成为的样子。你原本的样子让我失望、受威胁、生气、受刺激。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样我就会爱你。”
而这种自恋损伤,可能会摧毁个体正在形成的自己。
2.满足他人和社会期待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恋者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会努力地讨好社会规则或是重要他人(如家长和老师)。
这些人一直在满足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期待,但可能在长大后的某一天,他们会突然问自己:“我为什么在学/做这样的事情,我并不真的喜欢它。”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可,这是他们更容易成为自恋者的原因。
3文化对自恋的影响
现今自恋的研究结果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在考虑个体自恋程度时要考虑到具体文化的影响。
如我们的文化非常强调"面子”、“家庭”,“出人头地”。儒家文化的有关要素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上的过分理想化、权威崇拜、依赖、在意评价爱面子等特性,这些文化因素对于自恋的形成可能会有影响。
只有一种办法能赢得众人的心,那就是让人们认为你是应该被爱的。